10月30日,88岁的罗官章,在他先后扎根、帮扶长达49年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带着未尽的牵挂,走完了一生。当女儿整理遗物时,发现老人的工资卡上,最后的金额定格在38.83元。而在不久前,这位老党员上交了生命中最后一笔党费,金额是520元。38.83元与520元,这组数字构成了一架精神天平,一端承载着个人的极致克己与清贫,另一端则托举着对信仰与人民的无限慷慨与富足。
88岁的罗官章老人悄然离世,工资卡上38.83元的最终余额,是他个人一生物质生活的写照。在海拔1800米的“宜昌小西藏”牛庄乡,他将生命中长达49年的时光深深扎根于此。从乡党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到退休后的执着守望,他的退休金,几乎都化作了天麻试验田里反复摸索的种子钱,化作了乡亲们遭遇困境时雪中送炭的应急金,化作了贫困学子改变命运道路上的垫脚石,化作了牛庄乡旧貌换新颜的块块基石。他最后一顿晚饭是几个炕洋芋,他的药柜里堆满了药瓶,却对求助的乡亲“一塞就是三五百”。这38.83元,是一种极致的“无我”之境,它宣告了一位共产党员将个人生活需求压缩到最低限度,而将无限的胸怀与资源奉献给了他所挚爱的人民。这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清贫,闪耀着超越物欲的精神光芒,是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的生动践行,更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纯粹诠释。
与这38.83元形成深刻映照的,是他生命中最后一笔520元的党费。这绝非一个随意的数字,而是他一生的坚守,凝聚了一名老党员对党组织最深沉、最炽热的热爱与忠诚。从1956年入党那一刻起,他的初心就如磐石般坚定。衣柜里那枚被悉心珍藏、擦拭得最为锃亮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奖章,是他心中无价的珍宝;笔记本顶页赫然书写的“忠诚、干净、担当”,是他一生行事的准则与灯塔。这520元,是他用近七十载党龄的整个生命历程,凝结成的最响亮的一句誓言;是他向党递交的最终“思想汇报”,无声,却胜过万语千言。它代表的是一种彻底的“倾其所有”,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与情感上。
然而,罗官章的精神世界,绝非止于个人的道德完善与信仰持守。他的伟大,更在于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外化为改天换地的实践伟力。他始终坚信,真正的忠诚与担当,必须落在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具体行动上。因此,退休第二天,他便义无反顾地重返那个艰苦的高寒山乡。他带领乡亲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攻克了天麻种植的技术难关,将昔日的“穷窝子”变成了如今拥有烟叶、中药材、高山蔬菜三大支柱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的“富裕乡”。他那句“乡亲们荷包没钱,死了也闭不上眼”的朴实话语,道出的正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宗旨最接地气、最动人心魄的诠释。他从不止步于天麻的成功,生命最后时光里,他依然在思考牛庄“多渠道发展”“农旅融合”的新路径,牵挂的是如何让乡亲们的幸福基石更加牢固。他用一生的坚守,将入党誓词化作了扎根乡土的行动,将“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变成了惠及百姓的现实。
斯人已逝,山高水长。罗官章留下的,绝不仅仅是那些沉甸甸的荣誉和一片富饶的土地。他留下的,是一种在平凡中铸就伟大的可能,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是一种在时代洪流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正需要千千万万个“罗官章”,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以“无我”的担当,书写“大我”的华章。罗老走了,他工资卡上的数字已然定格,但他精神账户的财富,正化作磅礴的力量,在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博龙(武汉市武昌区)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