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天门观察丨“归雁经济”如何催生新质生产力?天门纺织服装产业崛起调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莎莎 通讯员 熊文婷

一分钟,1200件服装从天门发往全球;一天,超100万件快递从天门涌向世界。这个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城市,正以“一根网线”重塑纺织服装产业图景。

数字是这场变革最有力的见证:天门服装电商交易额从2021年的70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51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2%,近乎每年“再造”一个产业。与此同时,快递业务量更是从8000万件飙升至3亿件,一张连接全球的销售网络正在加速织就。

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愈加强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天门快递业务量已达3.1亿件,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同期服装电商交易额达509亿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展现出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

对此,天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纪道清深有感触:“一条产业链养活千万家、带火一座城。如今的天门,回家乡的人多了,来投资的人多了,城市烟火气浓了,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生态。”

全市7000家电商主体、16万从业人员,共同将天门从昔日的“劳务输出地”打造为今天的“创业集聚区”,走出了一条内陆城市逆袭之路。

01

雁阵北归:十万大军为何返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30万天门人南下广东,用汗水铸就了“天门服装人”的金字招牌。他们曾是“孔雀东南飞”的代表,但今天,他们成为“雁阵北归”的先锋。

2021年,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拐点。沿海地区产业成本持续攀升,与中西部政策红利形成强大的“推拉效应”。天门市敏锐地抓住这一机遇,果断实施“归雁工程”。

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面辅料选品中心。(天门市国投集团供图)

天门市起点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费文的经历是一个缩影。2021年,他在广州的电商业务受挫,家乡的召唤让他看到了转机。他返乡创立公司,系统性搭建起覆盖服装全产业链的服务平台。“我们在外打拼,像散落的珍珠,是家乡的政策红线,将我们串成了价值连城的项链。”费文感慨。

天门市伊佳鑫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在赶制服装订单。(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银斌 摄)

这场“归雁潮”的规模令人惊叹:近三年累计有10万余人返乡就业创业。

人回来了,如何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创造有吸引力的就业环境。在横兴服饰车间,56岁的黄银娥手法娴熟,月收入可达6000多元。“重操旧业,还能照顾家,比在外漂泊强多了。”针对像黄银娥这样的“银发工匠”,企业开设弹性岗位,实现了经验价值与家庭照护的双赢。

经过培训的主播正在直播中。(湖北日报通讯员 张登华 摄)

天门实施“服装电商千人培训计划”,每年培训主播、营销、设计、缝纫加工等专业人才近3000名。更具竞争力的是持续看涨的薪酬:技术岗月薪过万,熟练工年薪可达15万元,“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差”,成为返乡就业者的共识。

乡情与机遇双轮驱动,让“归雁”不再是零星的个体选择,而是蔚然成风的产业浪潮。去年底,在浙江打拼近20年的付绍锋,将公司整体落户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他的一句话,代表了众多创业者的选择:“家乡的产业链越来越齐全,这里的发展机遇,真不比沿海少!”

这股强大的人才回流,为天门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壮大提供了核心动能。

02

集群织网:内陆小城如何重构产业链?

人才回来了,但分散的个体和企业能否凝聚成真正的产业力量?一个内陆城市,又如何突破地理限制,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我们不只是招商,更是织网。”天门市招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罗俊用一个比喻,点明了当地的产业布局逻辑。这张精心编织的产业生态网,覆盖了“织造-面辅料-成衣加工-电商营销-跨境物流”全链条环节。

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天门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此,天门构建了“一核三镇”的产业发展格局。以“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白马服装原创电商基地、化纤纺织产业园”为核心引擎,以“岳口电商名镇、九真跨境电商小镇、天门(龙腾)服装特色小镇”为重要支撑,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如今,走进这些园区,面辅料供应商、成衣加工厂、直播基地、仓储物流比邻而居,构建起全国领先的服装电商“全链生态”。

湖北莱依窕服饰有限公司日均服装发货量超过10万件。(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银斌 摄)

然而,内陆地区的天然短板——物流成本高,如何破解?天门推出关键一招:实施快递补贴政策,每单补贴0.2元,使其成为湖北快递成本最低的区域之一。天门快递业务量5年间增长40倍,2024年突破3亿件;2025年前9个月达到3.1亿件,位列全省第4位。通过升级物流体系,天门成为江汉平原首个实现全自动快递分拣的城市。天门还与广州、柯桥等核心产业带建立“点对点”日发专线;建立了“本地发货-国内集拼-72小时全球达”的三级物流体系,将服装销往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同样重要。天门定制化推出“天创贷”“天服贷”等产品,年新增贷款超4亿元。创业者刘瑜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天服贷’提供的120万元贷款,让我的企业重焕生机。”这笔及时雨,浇灌了许多像他一样的创业者梦想。

真金白银与精准政策合力,天门纺织服装产业地图上百花齐放:岳口镇成为中小主体集聚的内贸基地;九真镇以外贸加工见长;龙腾服装小镇则聚焦汉派原创设计……从“散兵游勇”到“集团军作战”,天门的产业集群完成了从0到1的关键跃升。

03

数智蝶变:传统工坊何以迈向“云上工厂”?

产业骨架已然搭起,在成本优势逐渐减弱的未来,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答案,写在“数智赋能”转型道路上。

航拍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银斌 摄)

在永佳服饰的智能车间里,一场革命正悄悄发生。每个衣架都搭载物联网芯片,实时向“云端”传输数据。数字孪生系统构建起“镜像工厂”,AI算法将全球订单瞬间拆解为并行生产指令。“过去3天的生产周期,现在压缩至4小时。”生产主管陈建波介绍。这种“即需即造”的模式,让天门服装实现了从“批量生产”到“精准响应”的质变。

2025年6月的天门服装电商产业大会上,“AI+产业”成为焦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秘书长夏令敏指出,纺织业正全面进入人工智能实践新阶段。纪道清表示,天门将加快人工智能步伐,加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向全球服装电商供应链中心迈进。

在这场数智浪潮中,骨干企业率先垂范。众康体育部署智能裁床、MES系统,实现全链路数字化管理;三圆纺织通过“智改数转”,生产效率提升1.3倍,成本降低10%;鑫登服饰、永佳服饰等企业普及全自动吊挂系统……传统服装工坊,正蜕变为“云上工厂”。

与此同时,天门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攻关功能性新材料。“我们能让尼龙和化纤实现‘智能呼吸’!”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王栋描述的创新图景,预示着天门服装未来的高端竞争力。

04

绸缪未来:优势产业如何实现质变突破?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天门纺织服装产业在规模集聚之后,面临着更为深刻的命题:当“量”的积累到达临界点,“质”的突破路在何方?这场关乎价值链攀升与产业生态重塑的突围之战,考验的不仅是发展速度,更是发展智慧。

航拍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湖北日报通讯员 刘银斌 摄)

面向“十五五”,天门市委副书记、市长肖敏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新愿景:天门将推动产业从“服装电商”单一增长极,向“服装电商+高端纺织+绿色纤维”三链融合的产业体系演进;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迈进,拓展国际版图。这一战略蓝图,为天门产业升级锚定两大核心: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全球化品牌布局。

走进600平方米的“天门衣尚”品牌馆,优雅女装与时尚爆款在此交相辉映。这里并不仅仅是一个零售空间,而是将“天门衣尚”区域公用品牌以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展示呈现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线上全域引流+线下体验馆’双轨推广,推动产业从代工贴牌向品牌输出跃升。”天门市服装电商产业发展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黄彩庭介绍。

品牌崛起离不开坚实的产业链支撑。面对印染等中端环节缺位的瓶颈,天门正在“十五五”规划中系统谋划突围路径:“高端纺织扩链行动”将重点招引高端化纤、纺纱织造、印染企业和绿色纤维研发机构;同步推进的“服装电商提质行动”,则致力于打造高效稳定的柔性快反供应链。

8月29日,天门日本海外仓在日本揭牌投运。

海外布局的深化是另一关键落子。天门实施“千帆出海”计划,构建起“国内直采中心+海外仓储”出海模式,已在泰国曼谷、美国洛杉矶、马来西亚吉隆坡、日本东京建立海外仓,并加速拓展越南、柬埔寨等网络。海外仓不仅是仓储节点,更建立起库存共享机制,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显著降低了小微企业出海门槛,成为天门撬动全球市场的重要支点。

傍晚时分,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的物流园区车流不息。这些车辆上装载的不仅是发往全球的服装,更是一个内陆城市凭借“归雁经济”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雄心与实践。

从“劳务输出”到“创业归根”,从“分散经营”到“集群发展”,从“传统制造”到“数智驱动”,天门的故事诠释了一个道理:发展的关键不仅是资金与技术,更在于人与机制的完美融合。当天门用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万千游子铺就回乡之路时,它所激活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一条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宽阔航道。

【专家点评】

天门路径的三点启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夏梁

天门市纺织服装产业的崛起,打破了内陆地区的发展困局,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创新驱动的精彩转型。

启示一:把“人才”请回来,让产业活起来

天门做得最漂亮的一步,就是把在外打拼的家乡人请了回来。面对曾经“人才东南飞”的困境,天门没有走老路去拼土地、拼政策优惠,而是精准启动“归雁工程”,把三十万天门人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和市场资源,变成了家乡产业升级的最宝贵财富。

这个办法妙在它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打实地搭建了一个让返乡创业者能扎根、能成长的生态系统。从“六贴一惠”的创业支持,到“天服贷”的金融活水,天门为返乡者铺就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回家路。

启示二:把“生态”建完善,让产业聚起来

天门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跳出了简单引进企业的老思路,转向精心培育产业生态。它不是在搞企业的“物理堆积”,而是在打造一个能让企业共生共荣的“产业森林”。

“一核三镇”的布局,全链条的环节覆盖,都体现了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政府的角色转变——他们用快递补贴破解了内陆物流的先天不足,用专业园区补上了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这种“政府搭好台、企业唱好戏”的模式,让天门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了完美升级,为内陆地区发展产业打了个好样。

启示三:把“价值”提上去让产业强起来

最能体现天门远见的是,它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就开始了向价值链高端的攀登。当别人还在追求数量时,天门已经开启了“智能制造”和“品牌打造”的双引擎。

智能车间把生产周期从天缩短到小时,展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威力;“天门衣尚”区域品牌的建设、海外仓的布局、新材料的研发,则显示了向微笑曲线两端要效益的决心。这种不满足于代工、勇于突破的精神,正是天门产业能够持续成长的关键。

天门的实践告诉我们:内陆地区只要路子走对了,照样能实现后来居上。它用“人才回归、生态培育、价值提升”这三步棋,下活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盘棋。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大市,正在用自己的创新实践,为更多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方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天门观察丨“归雁经济”如何催生新质生产力?天门纺织服装产业崛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