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武汉地铁现“移动文学书架”,湖北省图书馆将诺奖电子书送进通勤路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何菁 段雪晴

不少武汉市民在通勤途中收获意外惊喜——在地铁车站内扫码,即可免费领取《反抗的忧郁》《失明症漫记》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电子版,让碎片化的通勤时间变身“沉浸式阅读时刻”。

记者从湖北省图书馆获悉,此次专项电子书投放是该馆拓展公共阅读服务的举措之一。工作人员精选一批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或相关作者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除上述作品外,还包括《长日将尽》《伊斯坦布尔 一座城市的记忆》《撒旦探戈》《沉石与火舌 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无欲的悲歌》《希尼三十年文选》《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仁慈的关系》《个人的体验》《画地为牢》《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城市与狗》《狐狸那时已是猎人》《沉石与火舌 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天堂》《红树林》《一个女人的故事》《钢琴教室》《隐形墨水》《道德故事集》《世界在前进》等。

目前,这批“移动书架”已覆盖螃蟹岬、中南路、光谷广场、珞雄路、徐家棚等多个客流密集站点,市民只需用手机扫描站点内的专属二维码,就能免费获取并阅读电子书。

当《伊斯坦布尔 一座城市的记忆》里的细密画在文字中铺展,当《失明症漫记》中的荒诞撕开人性的褶皱,当特朗斯特罗姆在《沉石与火舌》里用诗句点亮存在的微光——这一批诺奖作品,早已超越文学载体的界限,成为读者触摸人类精神纵深的重要通道。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下,读懂这些作品,便是与数十位思想者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从地理维度看,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承载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略萨《城市与狗》里的利马校园藏着拉美社会的阵痛,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反抗的忧郁》)中的东欧记忆记录着时代转型的伤痕;从人性维度看,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直面残障与生死的困境,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用“集体失明”的隐喻揭露人性的脆弱与光辉,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钢琴教室》撕开中产家庭的压抑与扭曲。这些作品不提供标准答案,却以“他者”的视角打破认知的壁垒,让读者跳出自身的生活半径,理解不同文明、不同境遇下人类共通的挣扎与坚守。当现代人被焦虑、虚无裹挟,这些文字恰是照亮内心的火把。希尼在《希尼三十年文选》里,从泥土、河流等朴素意象中提炼生命的力量;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隐形墨水》相关精神内核)则用想象构建超越现实的精神栖息地。

事实上,这并非湖北省图书馆首次将“数字书架”搬进公共空间。2025年9月份开学季,该馆就曾将红色主题书单送入地铁;还与知名茶饮品牌合作,把免费电子书资源延伸至奶茶店。不久前,湖北省图书馆还挑选一批优质电子图书,制作成数字资源灯箱,投放至武汉多个居民小区电梯厅,让居民在等待电梯的间隙,也能随手扫码开启阅读,真正实现“阅读服务送上门”。

“等地铁的工夫还能扫本书看,碎片时间都变得有滋味了。”不少市民和网友为这一贴心举措点赞。湖北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公共空间与阅读服务的结合模式,让优质文化资源触达更多人,精准投放、高频曝光的方式,让更多市民了解并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进一步推动“书香湖北”建设,营造“人人皆读、处处可读、时时能读”的良好氛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武汉地铁现“移动文学书架”,湖北省图书馆将诺奖电子书送进通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