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加速布局未来赛道 武汉三大优势领跑生物制造产业

湖北日报讯 (记者黄磊、通讯员陈丹、王涛)目前,我国生物制造已进入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加速的关键阶段,生物制造产业也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赛道。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从全球看,据预测,2050年,生物制造有望创造30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占全球制造业的1/3,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

从“不可能”到“填补行业空白”、从“黑科技”到“硬实力”、从“全球首创”到“长期主义”,武汉加速布局生物制造未来产业,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5年9月4日,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生物科技前沿企业代表,高校专业观众等共计3000余人参会。

聚链成势,集聚产业效应初显

当前,“武汉核心引领、宜荆十三大基地支撑”的产业格局正加速构建。

光谷生物城集聚了20余家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和约90%的相关企业位于光谷生物城,已建成全国排名前列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汇集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以光谷生物城为引擎,武汉联动周边城市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

今年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发布的2025最具生物制造创新力系列榜单显示,光谷生物城获评最具创新力基地。形成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三大产业集群的光谷,已成为中部地区影响力最大、创新力最强、产业体系门类最齐全、人才集聚效应最显著的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

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武汉生物制造产业聚链成势。在生物医药领域,禾元生物、友芝友生物、纽福斯等创新药企蓬勃发展;功能食品板块,嘉必优、远大弘元等企业持续创新;生物农业方面,新华扬、伯远生物、湖北省种子集团等企业成果丰硕;在生物环保领域,睿嘉康、路德环境等企业取得显著突破。

目前武汉市生物制造核心重点企业已超60家,下一步,武汉市将大力支持生物制造产业提质增量,力争2027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屡结硕果,领跑细分领域新赛道

2025年7月18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元生物”)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

生物制造是全球未来产业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生物过程来合成或加工产品,具有绿色、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凭借在生物制造细分领域优势,一批专精特新的企业在武汉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武汉禾元生物,让“天方夜谭”的梦想照进了现实: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新药,改写了人血清白蛋白依赖人血浆提取的历史。据悉,其重组人血清白蛋白1类生物药已于7月获批上市。10月中旬,作为科创成长层首批新发行企业之一,禾元生物(688765.SH)启动科创板申购,发行价29.06元/股,预计近期上市。同样身在武汉的纽福斯眼科基因治疗药物1类生物药,有望在明年获批上市,未来有望成为单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重磅产品。

嘉必优自主研发生产的花生四烯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远大弘元药用氨基酸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新华扬主营产品饲料酶制剂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一直以来,武汉以极佳的产业土壤持续培育出“链主”企业。武汉重点发展基因和细胞药物、抗体药物、生物合成功能性营养素等产品,推进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发展;超前布局未来生命健康产业竞争的突破点,在细胞和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

凭借科研资源、产业基础和政策协同,武汉正加速聚焦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酶制剂等前沿领域,形成全链条创新生态,竞逐生物制造万亿新赛道。

融合加速,打造创新资源新高地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世辉教授科研团队(右一为杨世辉教授)

除了产业集聚效应和细分领域优势,武汉的“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生态,让武汉在原始创新上具备先天优势。

武汉市在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的技术)领域拥有科教、创新平台、医疗资源三重优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团队科研力量雄厚,多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此外,武汉还拥有基因工程创新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为了能加速生物制造的产业落地,武汉正在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探索“高校研发+企业转化”的模式,加速推动生物制造未来产业的落地发展。

湖北大学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湖北大学杨世辉教授为创始人的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和D-乳酸完成D-乳酸千吨级、生物基乙醇万吨级生产示范,预计5年内累计实现10万吨产能及13亿元销售规模。陈守文教授团队与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合作开发的高效酶制剂、与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联手打造的肌苷酸合成项目,均显著提升了企业产品竞争力,成为湖北大学校企合作的典范。

截至目前,湖北大学已成功孵化包括睿嘉康在内的16家生物制造企业,相关技术斩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及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湖北大学也正全方位打造华中地区合成生物学高地:牵头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9项,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91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为地方创造数十亿元经济效益。去年,湖大生物学科软科排名从2022年的第104位跃升至第37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此外,目前武汉还拥有三级医院84家,其中多家医院位列全国百强;在大健康领域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0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顶尖医疗机构为合成生物产品提供完善的临床支撑和丰富的成果转化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检查华中分中心也落户武汉,服务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和江西省等区域,充分体现了武汉市在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龙头”地位。

12月18日,2025武汉投资促进活动即将启幕。本次活动聚焦优质资源聚合与产业深度协作,特单独开设生物制造专场,武汉诚邀各位企业家积极莅临,携手赋能武汉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前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加速布局未来赛道 武汉三大优势领跑生物制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