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鄂州市社科联成功举办第四届湖北省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初赛。
6月20日,鄂州市级剪纸传承人顾德在和贵园社区“非遗文化剪纸课堂”授艺。
2月12日,鄂州市博物馆开展元宵节传统文化科普活动。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周婵 通讯员朱京阳、尹智源)近年来,鄂州市社科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关键环节,探索出一条“精准化滴灌、分众化覆盖、互动化浸润”的社科普及新路径,为湖北支点建设贡献鄂州社科智慧与力量。
精准化滴灌,让党的声音“潮”起来、传得开
理论传播精准滴灌、社科知识触手可及,是鄂州社科普及的鲜明特色。
品牌活动塑魂,提升传播引领力。今年9月,鄂州市社科联积极承办省社科普及品牌栏目“荆楚社科讲坛”,邀请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教授作专题报告,为300余名师生深入解读“三大精神”的内涵与实践要求,发挥了理论传播“压舱石”的作用。
线上线下融合,拓展传播覆盖面。线上,依托省社科联“文安荆楚”视频号、“鄂州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鄂州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矩阵,实现社科知识“指尖上的普及”。线下,推动“非遗+理论”“文物+思政”深度融合。在和贵园社区,市级非遗传承人教居民剪纸、捏面塑,平均每场体验吸引超200人次参与;在鄂州职业大学,铜镜成为思政“活教材”,学生们在触摸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
学术研究支撑,夯实传播内涵根基。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论坛上,鄂州学者江文洁从史前图腾符号溯源长江文明,发表《长江文明溯源:图腾视角下的文化统一》,系鄂州唯一入选的交流论文。同时,《鄂州札记》《苏东坡:扁舟越大江》等一批接地气、有特色的研究成果相继推出,让鄂州社科普及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地方温度和实践深度。
互动化浸润,让社科知识“活”起来、用得上
在参与中感悟、在互动中认同,是鄂州社科普及活动的价值追求。
今年5月的鄂州社科普及宣传周期间,全市开展特色活动33场次,覆盖约3万人次。“我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力”社科知识竞赛、“擎红旗漫卷志、立挥斥方遒心,助力支点建设”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等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群众兴趣相结合,让大家在参与中深化对政策的理解。此外,在全省社科普及周主会场活动中,鄂州市社会科学研究会《以非遗为媒,让社科普及在社区“活”起来》和鄂州职业大学《铜镜流光映学府 社科薪火育青年》两个案例被评为“湖北十佳社科普及创新案例”,用实打实的特色实践展现鄂州风采。
红色教育亦是社科普及的重要内容。鄂州市博物馆“行走的红色课堂”等活动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地,讲述本地革命先烈事迹,引导群众在红色记忆中感悟初心使命、涵养家国情怀。临空经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基地在《鄂州日报》刊发专题报道,推介“十里红道”一线串珠的鄂南抗战遗址遗迹,宣讲鄂南抗战史,弘扬临空红色文化。
分众化覆盖,让基层阵地“强”起来、能持久
人才“飞燕”筑网、基地矩阵覆盖,是鄂州社科普及行稳致远的坚实支撑。近年来,鄂州市社科联高度重视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地方特色“社科飞燕”,并依托覆盖城乡的基地网络,推动社科普及实现分众化覆盖。
在第四届全国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中,鄂州市社科联荣获“优秀组织奖”;此前,在全省社科普及讲解员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优秀奖2名,人才培育成效在赛事中得到彰显。
目前,全市已建成10家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和一批市级社科普及基地,各基地立足自身定位,面向不同受众开展精准服务。省级社科普及基地鄂州职业大学思政教育基地组织乡村宣讲团,用乡亲们听得懂的乡音土语开展“建功乡村振兴,献力支点建设”主题宣讲,精准对接乡村群众需求;鄂州市博物馆依托“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社教品牌,年均开课50期以上,课程涵盖三国文化、铜镜技艺等,已成为服务青少年群体的“金字招牌”。
下一步,鄂州市社科联将紧扣全省“3355”社科工作思路,持续推进社科普及扩面提质工程,在传播体系上再优化、在活动载体上再创新、在人才机制上再夯实,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鄂州辨识度的社科普及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吴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