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习祥雕像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邓波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邓波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537.7高地北山阵地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1营1连战士邹习祥和战友们狙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短短数月歼敌3000多人,让敌人闻风丧胆。其中,邹习祥用206颗子弹击毙敌人203人,被授予二等功臣,并获得“冷枪英雄”光荣称号。
10月25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抗美援朝英雄邹习祥的孙子邹进红,听他讲述“冷枪英雄”的光辉事迹。
邹进红介绍,他从小一直跟着爷爷生活。农作或休息时,爷爷会向他讲述战场故事。“他跟我讲他的战斗过程。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听着那些事迹有些紧张,现在想起来特别为爷爷感到骄傲。”邹进红说。
邹习祥生于1922年,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栗园草场人,仡佬族。他7岁起就跟着长辈们用火药枪打猎,这为他后来立下赫赫战功打下了基础。1948年2月,邹习祥被国民党军抓壮丁入伍;同年9月,他所在部队被解放军俘虏,邹习祥选择加入解放军。
1952年3月,邹习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赴朝参战,他所在的135团担负守卫五圣山的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
当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135团遭遇敌人炮火轰炸,战况极为惨烈,邹习祥的很多战友牺牲。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邹习祥凭借着过人的枪法,击毙了不少敌人,被提拔为机枪排排长。
公开报道显示,战场上,邹习祥利用战壕作掩体,在前沿阵地默默监视敌军活动,再用步枪精准狙击敌人。因为他战绩出众,友邻部队纷纷前来向他学习“冷枪战术”。据记载,从1952年初夏到10月上旬,在驻守上甘岭537.7北山阵地期间,邹习祥与战友们共计歼敌3000多人,其中邹习祥个人用206发子弹击毙203名敌人。
作战期间,邹习祥凭着英勇顽强的作风和傲视全军的战绩,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获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二等功章一枚,并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冷枪英雄”称号。
“战斗过程中,战友们纷纷牺牲,最后只剩下爷爷和几位战友还活着。但因为反攻的部署还没有完成,他们不能撤退,于是躲进坑道中,边战斗边等待支援。当时水和粮都断了,他们只能喝尿,坚持了七天七夜。”邹进红回忆,爷爷告诉他,后来他们的子弹也打光了,战友们决定由邹习祥突围求援。
当晚寒风呼啸,邹习祥趁着夜色摸出坑道,但被敌军发现。敌人一路追击,逃跑过程中,他滚下了山崖。崖下堆满战友的尸体,为了躲避追击,邹习祥跳进一个弹坑中,将周边六七具战友的尸体拖来压在身上。“爷爷说,敌人见到尸体都要用刺刀刺杀,他的手也被刺伤了,但他不能吭声。直到敌人走远,他才慢慢爬起来,一路上躲避敌人,赶到部队请求支援。”邹进红说。
战后,邹习祥受到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的接见。1956年,他拒绝了优厚的安置条件,复员回乡,安心务农,从未向地方政府提过自己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在他的提议下,栗园大队在栗园草场开垦梯田,种植稻谷,让乡亲们吃上了大米。他还通过战友从外地引进甘蔗种植技术,大力种植甘蔗,并建议大队承办多种经营厂,生产糖果、烤酒、养猪等。大队收入提高了,村民们的生活也随之改善,栗园大队受到上级政府表彰。
邹进红回忆,爷爷身上伤痕累累,每到夏天就痒得难受。那个年代没有止痒药,他曾用松油、桐油帮爷爷涂抹伤痕,缓解瘙痒。
1982年9月,金日成访问中国时,特地打听邹习祥的消息,并说起邹习祥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这时,地方政府才知道,原来邹习祥是一位了不起的战斗英雄。
1993年春,邹习祥患胃癌离世,享年71岁。如今,他的墓地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村书记申伟立告诉记者,经常有个人和单位前来纪念瞻仰邹习祥,感悟先辈为了新中国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抗争精神。
邹习祥去世时,邹进红才14岁。他说,爷爷生前经常教育后人要好好做人。逢年过节,全家都会去墓地祭拜爷爷,也会向外人讲述爷爷当年的英雄事迹。“我儿子今年18岁,刚刚高中毕业,想报名参军,可惜因为体检指标没过落选了。等他再读两年书,再报名试试。”邹进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