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外观
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在北京城市中轴线的璀璨地标中,占地20.4公顷、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最高处达69米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始终占据特殊位置。从2008年奥运圣火点燃到2022年冬奥雪花飘落,这座全球首个双奥开闭幕式场馆见证了中国的体育巅峰时刻。当赛事的聚光灯褪去,“鸟巢”并未陷入沉寂,而是用一座场馆的“忙”,为全球大型奥运场馆赛后利用贡献了宝贵的中国经验。
“鸟巢”有多忙?10月22日,记者从国家体育场获悉其“档期表”:下月迎全球移动电竞总决赛,2026年日历已“满格”,2027年还将举办世界田径锦标赛。鸟巢的“忙”已成常态——世界田径锦标赛、意大利超级杯、“沸雪”单板赛、国际马术大师赛等轮番登场,明星演唱会也一票难求。“鸟巢”没有“赛后空窗”,只有排到下下下个月的下一场人声鼎沸。
“忙”是表象,背后是功能迭代的主动求变。奥运前,它是“国家符号”;奥运后,它一度沦为“昂贵的景点”,但鸟巢没有停步于“打卡经济”,而是把赛事、演艺、会展、电竞、公益等统统装进“钢碗”。通过“大型赛事+文化演出+旅游休闲”的立体布局,鸟巢逐步突破功能边界,让“一年开门就花1.9个亿”的庞然巨物,变成“一年迎客500万、覆盖折旧还盈利”的多功能枢纽。
“忙”更是制度优势,折射“有效”的中国打法。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发展共识的今天,中国对“资源价值”的理解早已超越简单的“节约”,升华为“全生命周期利用、重大遗产转化”的系统思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活动后,天安门广场观礼区的约5万把临时座椅,分批投放至公园绿地、体育场馆、学校礼堂等场地,供市民闲坐休息。这些循环利用,都在诠释同一个理念:重大活动的“一时荣光”,可以通过科学规划转化为惠及长远的民生福祉。
从“巅峰”到“日常”,无论是阅兵座椅的“精准转运”,还是“鸟巢”的“多元运营”,都是中国治理体系“系统谋划、前瞻布局”的必然结果。这种“事前规划、事中保障、事后转化”的全链条思维,让每一份资源都能找到“第二次生命”。
放眼未来,鸟巢的“忙”还有更大想象空间。11月8日,2025年王者荣耀KPL年度总决赛将在“鸟巢”上演巅峰对决。这是全球移动电竞赛事首次进鸟巢,预计吸引超6万观众现场观赛,有望成为现场观看人数最多的电竞赛事。当一座场馆既能承载全球顶级赛事,又能安放广场舞的节拍,既能向世界输出中国标准,又能为老百姓留下一条跑道,它就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一台与时代同频的“城市发动机”。在每一次人声鼎沸与灯火阑珊之间,鸟巢用“忙”写下答案——奥运遗产不是回忆,而是未来;中国智慧不在高阁,而在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