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年轻干部既要数量充足,又要质量优良。这呼唤着年轻干部在恪守规矩的前提下绽放个性色彩,锤炼真才实学,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材。当下,部分年轻干部存在思想、能力、作风上“预制化”的倾向,唯有主动打破“思想茧房”、跨越“能力门槛”、涤荡“作风尘埃”,努力成为有灵魂、有血性、有作为的“满格人才”,方能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独特而坚实的青春力量。
打破“思想茧房”,不做思想的“二传手”。思想的惰性与依附,是部分年轻干部面临的突出问题。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结论,奉行“拿来主义”,懒于甚至怯于进行独立、深入的批判性思考,甘当思想的“二传手”而非“源头活水”。这种思想状态,如同被禁锢在狭小的茧房中,无法看到外面广阔的世界,更难以产生创新的火花。因此,年轻干部应涵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恒心与毅力。要持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而非仅仅机械堆砌术语。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只有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敢于对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在实践熔炉中淬炼独立思考的火花,形成基于实际、源于深思的独到见解。比如,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而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深入调研分析,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真正做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而非人云亦云的“思维复印机”,以思想的解放和创新,为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跨越“能力门槛”,不当业务的“单一匠”。部分年轻干部往往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达到基本要求,呈现出“标准化”“单一化”倾向。如同只会做一道菜的厨师,一旦食材或口味变化,便束手无策。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单一的能力结构已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需求。年轻干部必须主动跳出“舒适区”,勇于到改革发展主战场、维护稳定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去经受锻炼,在“风吹浪打”中“长出铠甲”。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只有在这里摸爬滚打,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维护稳定第一线则需要年轻干部具备应对复杂局面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化解矛盾纠纷。服务群众最前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与群众的深入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盼,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同时,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广泛涉猎经济、法律、科技、管理等各方面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多边形战士”。
涤荡“作风尘埃”,不为虚名的“表演家”。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部分年轻干部在作风上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倾向,工作不实、作风漂浮,只注重表面文章,不注重实际效果。这种“预制”的作风状态,如同蒙在干部身上的尘埃,影响了工作的推进和事业的发展。年轻干部就要在作风上时刻警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政绩观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干事创业上的集中体现,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虚名和政绩而搞形式主义。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听真话、察实情,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敢于坚持原则、动真碰硬,不做“好好先生”,在矛盾面前不绕道,在挑战面前不退缩。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其精神面貌与能力素质决定着未来的高度。唯有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和良好工作作风,方能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烹制出属于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人生风味”,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华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魏雯杰(武汉市汉阳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