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观舆 | 媒体失声让谁不再游刃有余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主编舆情分析师 卢霜 

近期,网络大V胡锡进提到“现在各种有身份标识的群体不愿意在网上发声了”,引发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财经杂志关注到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研究结论——地方报纸的消失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这个结论来自北京大学麻志明教授与合作者的论文,所以其建议重视地方报纸的经济作用,多关注地方媒体的生存,避免新闻荒漠的扩大。该结论虽然是基于美国地区数据,但其研究结论对我国同样具有启发意义。据《中国传媒风云(2017—2018)》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1月1日到2019年1月31日,短短两年内,国内已有69家报纸停刊休刊。

实际上,新闻荒漠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不仅波及金融行业,甚至是实体经济乃至各行各业或多或少受到波及和影响。

丧失触手可及的权威来源。在新媒体时代,海量冗余的信息中,看似什么都不缺,但唯一缺乏的是权威信息触手可及的确定性。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得到的虽然是相关信息,但权威报道却往往隐藏很深,AI工具问答也存在幻觉风险。正如该项研究报告里提到的,地方纸媒消失会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原因在于地方纸媒能提供企业的非财务信息,这对银行判断企业有无风险极为关键,如是否有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还会深度报道地方性公共政策、社会政治环境等细节信息。但地方纸媒消失后,银行难以获取这些一手信息,为应对信息不对称,只能提高企业融资成本。

缺乏纵横交织的监督网络。有人说舆论监督不可能消失,任何时候都无处不在。但当部分地方纸媒消失后,舆论监督网显然难以广泛遍及,是选择性监督,高层级媒体或异地媒体难以面面俱到,以自媒体曝光为主的监督则缺乏专业性和深入性。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当地方纸媒存在时,企业如存在缩减安全投入、虚报经营数据等行为,会担心被地方纸媒曝光。而这些信息恰恰不是网上随便能检索到的,需要本地记者蹲点调查、深入访谈获得。地方纸媒消失后,企业违规可能性相应增加,银行不得不加强直接监控,最终会通过更高的贷款利率转嫁给企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情绪化传播增加不稳定性。当前的网络传播,正面宣传要靠提供情绪价值出圈,负面舆情成为热点原因也在于击中网民敏感点和共鸣点,我们对情绪化传播习以为常,殊不知这增加了网络舆论场的不稳定性,舆情风向说变就变,舆情反转多有出现,容易损耗社会信任。新媒体时代,最稀缺的是新闻最核心的“客观性”原则。客观意味着尊重事实,而非主观情绪主导,与当前社交平台靠情绪催化和主导传播形成鲜明对比。客观意味着经过权威调查和多方查证,有别于当前自媒体的单方面事实和观点的输出。客观还意味着就事论事,而不是自媒体逻辑下的反权威、习惯性质疑、层层关联、主观性猜测都可以理直气壮。如果由自媒体占据优势比重的信息主导舆论场,容易带来连锁反应,突出的例子如自媒体对股市片面解读甚至会影响股市波动。

流量逻辑放大头部效应。当前,各大社交平台的流量逻辑,是通过算法机制、用户行为和平台策略等放大头部效应,媒体失声则留下信息真空、强化头部账号的议题设置权,系统性地加剧了社交平台的头部效应。头部效应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话语和流量资源的过度集中,其中之一的影响包括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和进行消费决策,电商平台的兴起使实体店的客流量大幅下降。以头部主播辛巴在“618”首播单场销售额超过40亿元为例,这可能是部分商业广场一年的销售总额。

由此可见,地方纸媒只是表面指代,真正值得关注的核心关键点是有没有触手可及的权威可靠来源、专业深度的全面报道、横向到边的监督网络以及对冲头部效应的平台力量。

关于对策,胡锡进的建议是提升社会宽容度,但除此之外,更应关注怎么让优质深度、客观理性内容主导舆论场。对此,需从管理思维、平台算法、媒体自身创新求变等多方着手,久久为功才能最终扭转媒体沉默带来的潜在风险。

专题:东湖观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观舆 | 媒体失声让谁不再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