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毕军 叶辉 通讯员 肖茗予)长江中游的咸宁,正以“清源头、激活水、辨证施治”的治理智慧,让长江岸线焕发新活力。
10月14日,“和长江‘楚’个朋友”2025年湖北生态文化宣传活动采风团走进咸宁,踏访大洲湖湿地公园与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在碧波荡漾的湿地、郁郁葱葱的林海间,感受这座城市推动长江大保护的扎实成效,见证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生动实践。
晨光中的大洲湖湿地公园,湖面如镜,九曲湿地里水生植物错落生长,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据大洲湖湿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曾是泥沼洼地,通过退田还湖、清淤疏浚、种植水生植物,不仅还原了12000亩湖面湿地,还为珍稀物种打造了栖息家园。”
作为中央财政库第四批PPP示范项目,大洲湖湿地公园总投资28.17亿元,如今已建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2023年,“五一大洲湖・等你来躺营”“首届国风文化节”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武汉游客占比达20%,成为咸宁亲子出游的首选地。
驻足观景台,看游船穿梭湖面、市民骑行绿道,采风团成员真切体会到昔日洼地到生态地标的蜕变,这正是咸宁实施“绿色崛起、生态发展”战略的生动缩影。
离开大洲湖,采风团前往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沿着山间步道上行,林木繁茂、空气清新,沿途不时遇见休憩的市民与研学的学生。“咸宁坚持生态优先,不仅修复湿地,更守护山林。” 潜山国家森林公园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咸宁大力推进森林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林长+监管员+护林员”管护责任体系,让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的生态屏障。
穿行林间,听虫鸣鸟叫,感受着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采风团成员也愈发理解咸宁为何能连续6年在省级长江大保护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这份生态答卷的背后,是咸宁系统施治的决心与行动。从进退有度推动产业向绿而兴——创建2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整治 329 个长江入河排污口,到堵疏结合优化监管服务——推行环评打捆审批、压缩审批时间60%,再到标本兼治推进河湖治理——投入1.09亿元建63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制定重点流域水质提升方案,咸宁以内外兼修的保障体系,让长江咸宁段水质显著提升,总磷浓度十年间大幅降低,成为长江生态保护的亮眼注脚。
“走一路看一路,咸宁的水更清了、岸更绿了,老百姓的生态获得感也更足了。” 采风团成员一边用镜头记录眼前的生态美景,一边感慨。长江中游的这座城市,正用它的绿色坚守生动地续写着它与母亲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