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相继宣布,已获得工信部批复,在全国范围开展eSIM手机业务商用试验。这标志着,移动手机彻底告别实体SIM卡的时代正在从愿景走向现实。然而,eSIM的普及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其远程写卡能力在打破物理卡槽束缚的同时,也显著扩大了网络攻击面。我们尤需清醒认识到:这场变革是一场关乎数字主权、安全与发展平衡的治理大考,必须以底线思维审视风险,以中国标准筑牢根基。
于用户而言,eSIM是“便利性”与“风险性”并存的双刃剑,必须以安全思维取代盲目跟进。eSIM实现了运营商套餐的线上自由切换,为国际旅行、多账户管理带来极大便利,更可为手机硬件设计释放宝贵空间,并提升设备续航与防水能力。然而,技术便利常伴随着风险。回顾2023年,eSIM业务就曾因“跨境写卡滥用等风险”被紧急叫停,不法分子利用线上开卡漏洞批量注册非实名号码实施诈骗。这正是eSIM虚拟化特性可能成为犯罪“快捷通道”的现实警示。因此,工信部此次试点要求业务开通必须通过线下营业厅完成,从源头强化实名制认证,这正是“以管促兴”治理智慧的直接体现,深刻揭示了科技迭代创新的一个核心原则——无安全,不便利。
于产业而言,eSIM是“开放性”与“自主性”交织的技术高地,必须以“中国标准”筑牢数字主权。eSIM作为实现万物智联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芯片设计、管理平台与安全协议每个环节都关乎国家数字主权与产业安全。在全球竞争中,我们既要拥抱其互联互通的开放价值,更要将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令人欣慰的是,构建eSIM“中国范式”的产业共识正在凝聚:工信部于2024年12月发布的《基于可信执行环境(TEE)的eSIM技术要求》行业标准,为终端安全构建了基准线;电信终端产业协会牵头的eSIM行业工作委员会也于今年6月召开会议,推动建立更高要求的安全认证体系。这标志着中国产业界正以主动姿态,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并立足超大规模市场国情,为eSIM的健康发展夯实“数字根基”。
于国家而言,eSIM是“发展权”与“治理权”统一的实践场域,必须以常态化监管护航技术创新。工信部此次采取审慎试点而非全面放开的策略,体现的正是一种前瞻性的、高度负责的治理智慧。这种“沙盒式”监管为观察风险、完善规则留下了宝贵窗口期。通过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压力测试,监管机构能更精准地识别潜在风险,从而制定出既保障安全又促进发展的规则。这种“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辩证思维,实现了从“小切口”监管试验到推动产业“大成效”健康发展的治理升级。
eSIM技术的规模化商用,是对我们数字治理能力的一次现代化测验。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创新能力,更是预见风险、制定规则、平衡利益的系统性智慧。筑牢“安全之盾”,正是为了更好地扬帆“便利之舟”;确立“中国标准”,正是为了在开放互联中确保自主可控。当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同频共振,eSIM这艘时代之舟必将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行稳致远,真正结出造福亿万人民的善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明毅(武汉市东西湖区)
责编:丁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