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为弥补农村偏远地区院前急救短板,提高急诊救治水平和基层治理应急能力,五峰自治县以“四个一”为载体,构建全域覆盖、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救”在身边院前急救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着力打造应急救护志愿服务新格局。
一是组建一支生命先锋队。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救”在身边院前急救志愿者,通过自愿报名、村级审核、乡镇备案、培训上岗等程序,确保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支5人以上的专业化院前急救志愿服务队伍。专业救护师资结合山区创伤、中毒、突发心脑血管急症等高频场景,采用“方言+案例”的形式拆解急救要点,从伤情判断到初步处置,帮助志愿者掌握“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能。近年来已有1500余名志愿者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资质,为偏远山区群众筑起一道与死神赛跑的“生命防线”。
二是配备一个生命急救包。根据农村常见急危重症特点与需求,为每名培训合格的志愿者配备包含心肺复苏呼吸面膜、绷带、三角巾、防滑止血带以及常用急救非处方药物等构成的标准化急救包,让志愿者化身为群众身边的“移动急救站”。除基础物资外,还配备了适应山区环境的“定制装备”,如便携哨子可在信号盲区进行紧急呼救,手绘版“山区急救流程图”让操作步骤一目了然,确保遇到突发状况时“工具就在手边,方法就在眼前”。
三是确定一辆生命急救车。五峰全境皆山,山大人稀,如何最大限度缩短农村地区应急救护时间,也是健全“救”在身边院前急救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关键一环。通过在每个行政村确定至少一辆志愿急救车,建立“村级志愿急救车+乡镇救护车”联动模式,配合乡镇救护车进行接力转运,让原本步行需要几个小时的山路缩短至1个小时以内,打通农村院前急救“最后一公里”。模拟演练中,志愿者演示了“现场处置—志愿车转运至山腰接力点—救护车接诊”的全流程,高效衔接让“黄金救治期”不再被山路阻隔。
四是建立一张生命信息网。为进一步促进应急救护志愿者与专业急救力量的紧密衔接,实现信息实时互通共享,五峰搭建了志愿者专属信息联络群,定期分享培训课件、急救知识、急救案例,推动“救”在身边院前急救志愿服务持续提质增效。同时,积极探索打造“山区急救智慧平台”,整合急救信息、健康知识、急救员分布、车辆调度、一键呼救等功能,推动应急救护志愿者“一喊就到”“到了有招”“上车就跑”“见医就交”,山区急救响应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025年6月20日下午,仁和坪镇业产坪村三组73岁的郑某突然晕倒,且出现言语不清的状况,情况紧急。刚巧,村委会书记彭业涛当时正在该村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得知消息后,彭业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向家属询问情况并观察老人状态,凭借应急救护知识初步判断老人疑似突发脑卒中。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彭业涛迅速行动,一边立刻联系仁和坪中心卫生院,详细告知患者的症状以及所在位置,请求紧急接诊;另一边则耐心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指导他们迅速做好转运准备。由于转运和救治及时,郑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恢复状况良好。而在更早的2025年4月4日下午,五峰镇茅坪村78岁的独守老人熊某某也遭遇了急症。当日,村医胡医生接到熊某某子女的电话,对方请求出诊。胡医生接到电话后,立即驱车赶往老人家中。到达现场后,胡医生发现老人存在语言表述不清、行走不稳的症状,经测量,老人血压处于高危状态。情况危急,胡医生当即决定驱车将老人送往县中医院,之后又转运至县人民医院。因救治及时,熊某某老人最终康复良好。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的成功救治案例约12例,遍布各个乡镇,五峰以“四个一”为载体,不断提升乡村救治服务能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了坚实防线,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