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行动起来,才能破解“洗碗”困局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种现象被称为“洗碗效应”。“洗碗效应”就像一面镜子,揭示了一个令人困顿的现实: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仿佛成了一道精于计算的功利命题,劝诫人们收敛手脚,明哲保身,这与新时代“敢闯敢为”的要求背道而驰。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从未犯错的人,是因为他从未尝试过新事物。”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无不伴随着无数次“打碎碗”的冒险,倘若一个社会无法宽容探索性的失败,那必将失去创新的所有活力。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波澜壮阔历程,正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一次次铆足敢于“洗碗”不怕“摔碗”的勇气,才奋力趟出了一条高质量的发展新路。

“洗碗效应”其本质上折射出的是行为与评价体系的深刻错位。现实中,人们往往陷入“结果至上”的误区,忽视行动过程中的艰辛与价值,就如科研工作者数十年攻关可能因一次实验失误遭到质疑,基层工作者扎根一线解决民生难题,或许因政策落地的暂时波折而受到指责。工作中出现过错在所难免,如果“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狭隘问责文化盛行,那些冲锋在前、勇于担当的实干者反而会因无心的失误而受到苛责,就必将严重挫伤实干者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愿意“洗碗”的人只会越来越少,社会发展进程也会收到制约。

破解“洗碗困局”需重塑评价标尺,在评价维度上,既重视结果亦掌握过程,既明察失误亦珍视付出,对勇于创新的“洗碗者”多些容错空间,搭建更多“撑腰鼓励”的制度平台,用好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递上“洗碗”防滑手套。社会层面,对务实笃行的行动者多些理解支持,能真心为打碎碗的实干手鼓掌喝彩。

破解“洗碗困局”更需涵养行动自觉,在个人选择上,要摒弃“怕犯错、怕批评”的怯懦,当以实干为刃破解困境。科研人员当不惧失败深耕实验室,基层干部当不畏烦琐走进田间地头,每个普通人在岗位上都应敢挑重担。因为“打碎碗”的失误远胜于“不洗碗”的无为,行动中的瑕疵从来不是否定担当的理由。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洗碗效应”从不是不作为、遇到困难畏葸不前的托词,反而是于险责中照见担当的明镜,我们只有坚定信心、扎实步履、激流勇进,方能于非议中守初心,一步一个脚印书写辉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向小艺(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行动起来,才能破解“洗碗”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