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消联勤是消防部门将火灾防范与灭火救援职能融合的工作模式,对于提升基层消防安全综合治理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10月14日至15日,贵州省消防救援总队召开全省消防救援队伍防消联勤现场推进会,总结铜仁、遵义两地防消联勤试点工作成效,学习观摩推广灭火救援和防火岗位人员双向联勤、一体融合发展及与行业单位联勤联动的工作新模式,对助力加快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科学高效的防消联勤工作体系,推动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升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演示值班人员交接流程
因地制宜 积极推进
10月14日至15日,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铜仁市碧江区百花路消防救援站、碧江区国投阳光小区、湄潭县消防救援大队、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在防消联勤工作方面的创新举措。
百花路消防救援站针对高风险区域失控漏管问题,通过联系社区,实现问题有人过问、有人解决、有人防范,从而降低火灾风险。针对火灾调查失真低效问题,实现调查与救援同步开展,提高了火灾调查的准确率、时效性,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开展连接水带演练
作为一队辖一站的工作试点单位,湄潭县消防救援大队经过创新,在“党建引领、执勤值班、队伍管理、教育训练、防战业务”五个方面探索融合机制,进一步提升队伍战斗力,切实维护队伍和社会面火灾形势的双稳定;通过防消联勤推动“3:7火灾责任险”模式(政府承担30%保费、村民自付70%),为218户受灾家庭理赔;
面临人流密集的商业街及年均游客超过900万人次,消防安全管控压力较大的情况,遵义市红花岗区会址消防救援站结合辖区实际,探索“防消联勤、防战一体”新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力量,优化监管效能,全面提升了消防安全管控水平。
……
演示火灾调查取证
创新实践 成效显著
防消联勤工作试点之初,推动面临着不小挑战,摸着石头过河,创新实践是唯一的答案。
今年以来,遵义、铜仁两地防消联勤试点单位坚持以防补战、以战促防、防战融合,一体推进防消联勤试点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针对基层防战力量不足、防灭质效不高的问题,试点单位整合统筹现有力量优化监督执法和灭火救援战斗编成。在火灾防范方面,监督执法人员得到有效扩充,在灭火救援方面,将防火经验丰富的指战员纳入灭火战斗编组,灭火救援效率大幅提升。
消防器材展示
面对内部力量不足的问题,试点单位打破部门壁垒,探索消防综合监管模式,建立与行业部门、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联系机制,指导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开展防火巡查、宣传服务、指导整改隐患等工作,形成共享共治、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除了两地的创新举措,为解决指战员能力与职责不匹配问题,省消防救援总队部署实施防灭火人才培养“百千工程”,并强化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目前全省2027名指战员取得行政执法资格;推行防灭“双向帮带”模式,基层大队指战员防灭能力得到“双向提升”。
介绍消防设备使用方法
立足实际 有力部署
这是一次统一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思想、凝聚共识,着力推动消防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升级的关键性会议,通过现场观摩与研讨交流的方式,明确了下一步全省推进防消联勤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开展消防演练。
会议指出,各地消防部门要将防战融合向“一队多能”延伸,推动“防火哨兵”与“灭火尖兵”“宣传标兵”职能互补,形成“1+1+1>3”的治理合力;要扩展防消联勤向专职消防队延伸,发挥政府专职消防队在开展“九小场所”、重点村寨消防安全巡查以及重点人员培训,指导整改火灾隐患、提升群众消防意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要用好议事协调机构平台,与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响应等机制,推动防消责任共担、数据互通、隐患共管;要用好乡镇履职事项清单,构建“基层吹哨、部门报到、上下联动”的末端治理体系;要用好社会综合治理平台,实现部门间横向共享和上下级纵向融通,推动消防安全治理从低效内循环向高效外循环转变,提升消防治理现代化水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喻玉
编辑 曹吟秋
二审 常玥玥
三审 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