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隋业辉 周璇
10月13日,在鄂豫交界的淅川县,两座造型独特的主塔横跨峡谷,两岸的建设者正加紧铺装桥面,冲刺年内建成通车。这就是由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丹江小三峡特大桥,全长919米,主跨536米。
桥梁主塔紧邻库区,除环保要求极高外,还面临着山岭陡坡、硬岩地质条件等困难。“通过科技创新,我们来时青山绿水,走时绿水青山。”指着百米高的主塔,中交二航局项目技术负责人刘宁波说,桥梁桩基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冲击钻,但在钻进、携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泥浆,对水源造成污染。为此,项目团队研发全球首台2.5米大直径气动潜孔锤,实现生态库区超厚硬岩桥梁大直径长桩成孔一次性成孔,大幅度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水源不受泥浆污染,最大限度保护了丹江口水库水质。
中交二航局与丹江口水库渊源深厚。20年前,南水北调工程还在筹划阶段,中交二航局就建设了被誉为“南水北调第一桥”的南水北调施工大桥,之后又相继修建了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库特大桥、渑淅高速丹江小三峡特大桥、关防大桥、十巫南高速新洲特大桥、南水北调博物馆等重点工程。
“如今,库区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美了。”看着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库特大桥上车来车往,中交二航局项目技术负责人于得安颇为自豪。
这是一座“逼”出来的世界级大桥。原来,十淅高速离丹江大坝仅20多公里,2017年,项目建设正式启动,为最大限度保护丹江水资源,经过专家组反复讨论,选定了一跨过江的新桥型——世界跨径最大地锚式混合梁斜拉桥。中交二航局将环保理念融入施工建设。为护住一库清水,倒逼项目革新技术、改进工艺。比如,为减少开挖量,他们研发岩锚技术,减少开挖土石方3万立方米。采用“围堰干施工”方案,抢枯水期抓紧施工,仅用两个月就完成承台修建。此举不仅保护一汪清水,还节省了涉深水施工成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多年来,中交二航局用“十八般”武艺,当好南水北调的“守井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以建设丹江口水库工程为缩影,该局将绿色发展纳入公司规划,全力打造绿色发展体系,制定节能环保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印发了公司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管理手册等9项管理类指南,解决了项目节能环保管理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针对环保设施设备配置及污染物处理等技术标准问题,组织编制项目驻地与临时厂站环境保护标准化指南等。
跨越江河、面向大海,二航人植入绿色发展的基因。在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项目,搭建装配式钢便道,采用密闭式泥浆循环系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翩然掠过浅滩。在平陆运河马道枢纽项目,铺设17.25亩高效光伏板,装机容量1.2765兆瓦,年均可提供绿电121.25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640吨。
10年来,中交二航局共获得中国节能协会节能环保专利奖、创新奖65项,荣获中建协“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建造施工技术竞赛”、中施协“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等行业协会奖项2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