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重庆构建“大应急”安全体系

10月14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

发布会上,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介绍,重庆在国务院安全生产专项考核中多次获评“优秀”等次,2023年排全国第8位,2024年排第6位,整体实现西部领先、全国进位。

发布会现场(陈孟芸 摄)

立体化救援:数字化协同,10分钟响应

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是重庆应急管理部门组建以来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中各项主要指标提前完成,成功应对了2022年极端高温、2023年历史极端强降雨、2024年持续高温等极端灾害。

重庆排查重大隐患56719个、已整改55887个,整改率达98.5%,生成了超过5600张精细化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图,形成“风险地图”,有多少风险、分布在哪里,一目了然。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础上,重庆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梯次救援力量体系,形成市域内“航空救援1小时抵达—地面救援30分钟到达—群防员10分钟反应”的快速应急能力。

连续58个月遏制住重特大事故发生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董林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分别下降32%和34.8%,今年继续保持大幅下降态势;连续58个月遏制住重特大事故发生,创重庆市历史最长纪录。

重大隐患排查(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重庆始终牵住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动态清零这个牛鼻子,揪出重大事故隐患5.6万个,整改完成率达到98.5%;让每个从业人员做“安全的明白人”。针对近年来网约车事故逐年上升,重庆出台了“九条硬措施”,有效遏制网约车事故多发态势,让群众“安全出行”更有保障。此外,重庆紧盯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坚持苗头发现就掐、隐患冒头就打,统筹开展电动自行车、燃气、防范居民烤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等专项行动。针对重要节假日,对公园景区、网红打卡地等公共空间,完善事前预防和事中态势监管机制,堵塞安全漏洞。

精准预警:2分钟内60万市民收到预警

面对山区库区复杂气候,重庆创新建立“递进式预警—全方位叫应—提前量转移”机制。通过“提前24小时预测—6小时研判—2小时临灾预警—雨中滚动跟进”的模式,预警短信发布速率达每秒4500条,5~10分钟内可达公众手中。

另外,重庆新增了2.2万个临时避难场所,确保农村地区的全覆盖;针对农村地区散居的情况,重庆大力推广“十户联防”互助机制,确保避险转移一个不少。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十四五”期间重庆有40起成功避险转移案例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表彰。

数字赋能:救援更专业,一网连全市

重庆以“差异化、立体化、专业化”为方向,建成三级救援梯队,形成“国家队为主力、专业队为协同、军队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综合救援体系,实现专业领域全覆盖。在救援能力方面,重庆实现“水陆空立体作战”。水域救援实现深潜90米、打捞800吨,陆上救援实现城市内涝强排40万方/小时、森林灭火单泵扬程超900米,航空救援布防6架直升机、200余架无人机,形成“无人机侦察+直升机打火+专业队清理”的空地协同战法。

航空救援转移受伤人员(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重庆积极推进“数字应急”建设,打造“智慧大脑”,建成自然灾害防减救、安全生产智管、应急指挥智救三大综合场景和20余个子应用,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连全市、一脑统全局”。该系统推动全市应急响应速度提升3倍,城市安全实现“可感、可视、可统、可防、可救”。

物资保障:100万件物资6小时送达全市

在救灾救助方面,重庆建成“国家—市级—区县—乡镇—村社—家庭—社会”七级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常态化储备物资100余万件,比“十三五”末增长近三成,可满足10万受灾群众需求。灾害发生后,物资6小时内可送达全市任何地方。

同时,重庆创新“渝速拨”机制,实现救助资金随报、随审、随拨,资金直达群众“一卡通”,从申请到发放不超过20天。“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发放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8.33亿元,惠及385.1万人次。

社会共治:102万名责任人织密基层防线

重庆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配备102万名灾害应急责任人、12.8万网格员、2.3万信息员,形成城市安全的“神经末梢”。通过推行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共收到举报案件9.1万件,发放奖励金529.76万元,激发社会参与热情。

基层人员讲解防灾知识(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表示,下一步重庆将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让城市更具韧性、百姓更加安心。 (来源: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重庆构建“大应急”安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