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广阔舞台上,乡镇(街道)作为最贴近群众的“神经末梢”,承担着上传下达、服务群众的重任。然而,长期以来,基层组织承担着远超自身资源和能力的繁重任务,“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制约了基层治理的效能,也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破解这一困局,持续为基层减负增效,已成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事权清晰,筑牢基层治理稳定基石。长期以来,基层乡镇(街道)承担了过多本应由上级部门或专门机构履行的职责,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奔命,工作成效却事倍功半。破解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是明晰权责边界,优化权责体系。浙江省绍兴市通过“浙里兴村治社”数字化应用,明确镇街与村(社区)权责,梳理《涉村(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共185项类,并逐项进行审查,确保清单具体、可操作。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减轻了基层负担,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权责明晰不仅要列出清单,更要落实到位。各地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清单内的事项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每一项职责都有人负责、有人落实。同时,对于清单外的事项,应明确责任主体,避免将责任无限制地下压到基层。
资源下沉,增强基层治理内生动力。乡镇(街道)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往往捉襟见肘,难以有效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破解这一问题需要推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下沉。资源下沉包括多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员编制的下沉。湖北省通过深化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充实基层一线人才力量。同时,持续健全从县乡借调工作人员从严管控长效机制,确保基层干部能够回归基层、深耕基层。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下沉。各地应加大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工作。资源下沉不仅仅是简单的“输血”,更重要的是激发基层的“造血”功能。各地应鼓励基层创新治理模式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智慧水平。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数字赋能首先体现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上。山西省太原市积极开发基层治理赋能平台,利用信息手段为基层干部填报报表减轻负担,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数字赋能还体现在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上。通过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的发生。湖北省武汉市通过社区基础数据“一表共享”、基层业务“一端直办”、各类系统“一门登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切实卸下基层干部“指尖上的负担”。
激励保障,激发基层干部干事热情。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和核心力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工作压力大、待遇不高等原因,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着人才流失、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还需要从激励保障入手。提高待遇和福利,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薪酬激励力度,确保他们的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拓宽和畅通基层干部晋升渠道,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和重点培养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和支持,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湖北省武汉市举办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头雁”能力风采展示活动,书记们现场分享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思路。他们作为全市乃至全省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不仅为其他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激励了更多的基层干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需要持续推进为基层减负赋能的各项改革措施,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与创造力。各地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认识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治理路径,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和谐、可持续的基层治理体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明民(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