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大河对话”的帷幕于9月25日在武汉缓缓拉开,这场以“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盛会,早已超越了一场普通论坛范畴。它既是全球大河文明守护者的一次思想交汇,也是武汉以长江为纽带服务国家战略、用文化对话世界的生动实践。更成为荆楚文化“筚路蓝缕”“抚夷属夏”“深固难徙”“一鸣惊人”“止戈为武”五大精神特质的集中展现,让长江精神在世界文明中发出时代强音。
从长江十年禁渔中渔民退捕转产的“断舍离”,到盘龙城遗址考古发掘持续数十年的“慢功夫”,从长江中游水生态修复中清淤固堤的“苦差事”,到沿江文化遗产修缮中修旧如旧的“细致活”,每一项实践都透着“以启山林”的韧劲。当这些场景与尼罗河生态修复的长期坚守、亚马孙河治理的百年历程形成对照,愈发印证了任何大河文明的延续,都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对长远发展的笃定坚守,流域治理不是追求短期成效,而是为江河永续打下坚实根基。
武汉联合长江沿线城市举办“锦绣长江”非遗展,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武汉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将外来的先进理念融入长江文化基因里。在未来,武汉将牵头推动长江全流域“文化发展共建”。上游深挖巴蜀文化中三星堆、川江号子与长江文明的内在关联,打造“长江上游文明溯源带”;中游以荆楚文化为核心,打造大禹文化和知音文化IP,构建“长江中游文化体验区”;下游联动江南文化中的运河遗产、吴越戏曲,形成“长江下游文旅融合带”,最终串起“巴蜀雄奇-荆楚瑰丽-江南雅致”的长江文明标识,让长江文化真正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鲜活载体。
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近年来不断推进黄鹤楼、古琴台、盘龙城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赋能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武汉持续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流域综合治理,这种“以江为脉、为国担当”的精神辐射长江全域,从上游的生态屏障筑牢,到下游的产业绿色转型,未来,武汉将牵头推动长江全流域“治理经验共享”,以“国家责任”的自觉,书写大河文明的中国篇章。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既有厚重的文化遗产家底,又有数字孪生、AI监测等数智化技术优势,形成了“大河文明表达”的独特思考。它用数智技术复原盘龙城遗址商代生活场景,让青铜礼器“活”起来;搭建长江流域数智化治理平台,将水质监测、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数据一网打通。这些创新既呼应“数字中国”战略,也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科技+文化”双重支撑。这种“找准定位、主动作为”的担当,让武汉能以本地实践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让长江创新成为全球大河治理的新参考。
长江文化不是武汉的“独角戏”,而是全球大河文明的“交响乐”,武汉正是这场“全球大合唱”中不可或缺的声部之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深刻体现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它强调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协同共生”。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合作共赢”。当“大河对话”将全球水安全视为共同挑战,当各国专家在“和合”理念下共商共治,“人河共生”的东方智慧便成为跨越文明差异、守护人类未来的核心共识。
未来的武汉,将以更深的文化挖掘激活长江文明新活力,以更实的治理行动打造“碧波安澜”新典范。而这份担当终将超越城市的边界,让长江成为全球水域治理与文明发展的“大河样板”,让长江之波载着荆楚文脉,汇入全球文明共荣的浪潮。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汤佳男(武汉市蔡甸区发展和改革局)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