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阮琼 曾达飞 通讯员熊无双 黄胜 实习生 林月)金秋九月,天蓝水碧。走进鄂州市梁子湖区徐连村,这片临近黄石鄂州武汉咸宁四地交界处的土地一派生机盎然。
这里是创业青年龚维的家乡,他用6年时间让荒山重披绿装,不仅将家乡荒山打造成“绿色银行”,让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端上“金饭碗”,实现了绿色与红利的“双向奔赴”。
投资千万建设家乡
1988年,龚维出生在梁子湖区涂家垴镇徐连村。这里山清水秀、鱼米之乡,村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场景是他挥之不去的乡愁。也是在这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因处于三地交界处,乡镇相对偏远落后,村里青壮年慢慢迁出了村子,留下来的只有老人。”龚维介绍,在上小学后,他跟随父母举家迁往鄂州市城区生活。
此后两次回到故土,却是龚维送爷爷奶奶回乡下葬。龚维回忆:“一次是1998年,回来的时候还记得家里的路怎么走,只是周边很多田地撂荒了;再一次是2018年,那一次回家的路都找不到,处处是比人高的荒草,一边用镰刀开路,一边摸回家。”
记忆中的故土不该是这样。彼时的龚维心中埋下了一颗想要改变家乡落后现状的种子。要致富,先修路。2019年,龚维拿出十几万,清除杂草,修了1公里的回家路。“这一公里完全是杯水车薪,不完善路网,车都开不进来。”龚维叹道。2020年,他捐出价值200万的物资,联合镇村一起,对村里的路网进行升级改造。
即便如此,由于偏远乡村没有产业,家乡积贫积弱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龚维决定,做大做强农业合作社,一举改变家乡面貌。2022年,他投资数千万,成立湖北省跑玛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撂荒地要变“金土地”
“这不是突发奇想,是几年前种下的梦想,随着时间生根发芽。”龚维说。原来,2019年,龚维完成1公里的回家路后,还同步成立了梁子湖区章晨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80亩土地上种植“红美人”柑橘。
由于2021年出现阶段性低温冰冻雨雪天气,眼看着即将挂果的树苗被冻死了一半,几乎是颗粒无收,龚维大受打击。在和周边的农场主交流沟通后,才发现“红美人”柑橘品种生长条件极其苛刻,怕冷也怕热,怕干也怕涝,如同美人一般“弱不禁风”。
必须得完善基地农业生产设备,农业不能“靠天吃饭”!2022年,龚维再次投入近千万,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约4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中心、300立方米的冷库、5000平方米的科研中心、300平方米的科技服务大楼、5亩肥水一体化的科技大棚……
同时,龚维开始引进新品种。阳光玫瑰、翠冠梨、锦绣黄桃、美国黄金柚……这一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种植人员忙碌的身影穿梭,各种机械不停运转,处处热火朝天,合作社规模扩大到一千亩。
往日小而美的合作社改头换面,一跃成为集特色种养殖、加工、销售、研学及配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卉、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也逐渐在从前荒废的地块上盎然生长。
当好乡村致富带头人
记者在生产基地看到,沉甸甸的翠冠梨、粒大饱满的葡萄、果香诱人的黄桃已然挂上枝头。“暑期不少游客带着孩子们来采摘,还能和大鹅、小鸡、鸵鸟、羊驼等萌宠亲密接触。”龚维介绍,如今这已经成了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龚维坦言,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目前公司仍在初期,但园内大片的果蔬采摘园、大片生机盎然的莲塘、大片亲子游乐区,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如今,村内的已实现了闲置土地的全利用,村民的年均收入也从3000元增长到30000元。
近两年来,在龚维的带领下,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向4个乡镇7个行政村拓展,辐射农户5016户,按照“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建有“徐连村跑玛山田园综合体”、“余湾村油菜花花海”、“刘河村绿色蔬菜”等7个基地。
为帮助周边乡镇农户打开销路,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龚维利用农产品加工中心和湖水鱼精加工中心,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并通过该公司已有的水果生鲜超市、农产品批发网点等渠道进行销售。通过持续优化产销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龚维加入“梁湖良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线上电商,建设电商基地,并对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与多家物流快递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厂区设点提供便捷服务。
龚维透露,下一步,该公司将以“跑玛山”为品牌拉长产业链条,探索“龙头企业+镇级合作社+村级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成为梁子湖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农户致富增收的“金钥匙”,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