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户外品牌“始祖鸟”赞助艺术家蔡国强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举办烟花秀,引发争议。这场原本被宣传为“致敬自然”的表演,却在公众舆论场中激起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热烈讨论,暴露了商业营销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敲响了生态脆弱区开发利用的警钟。
喜马拉雅山脉作为世界屋脊,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们担忧,高海拔地区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烟花燃放产生的金属颗粒物、有害气体及固体残留物,可能对高原土壤、水源和动植物造成长期影响。而主办方宣称使用的“生物可降解材料”在高寒环境中分解时间远长于平原,残留化学物质可能长期污染土壤水源。“翻土修复”可能将污染物埋入深层土壤,反而加剧生态恶化。当商业利益裹挟艺术创作时,生态红线如何守住?面对这些质疑,主办方给出的解释显得格外单薄。
真正的艺术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倾听自然”,与自然同频共振。杨丽萍创作的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声音》取材自然,用水声、风声、虫鸣、石头、葫芦等自然之物和生活用品作为乐器,艺术地再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让舞蹈与自然共鸣。金秋九月,内蒙古以田为布,以稻为笔,利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秧苗绘制巨型画卷,展现农耕文明与自然景观的融合。甘肃定西剪纸,用粗犷的线条和镂空的纸页,勾勒出黄土高原的农耕文明记忆。
企业商业宣传与生态保护的边界问题值得深思。作为户外品牌,本应保护自然、敬畏荒野,但此次的行为却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悖论。消费者选择户外装备,不仅是为了探索自然,更是出于对热爱自然。在“流量为王”的社交媒体时代,一些企业倾向于通过制造“大事件”来获取关注度。然而,任何商业活动都应当恪守生态红线,特别是面对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时更应慎之又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不能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
解决路径需多管齐下。事前应做好科学评估,利用第三方机构全面监测燃放前、中、后生态影响,而非依赖单一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此次日喀则烟花事件所在的查琼岗日山脊是否在该自然保护区内,有待进一步调查核实。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应细化特殊区域开发规范,堵住“合规但不合理”的漏洞。从审批到监督,还需建立透明公开机制,让群众参与进来,让生态问题超越商业利益。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生态的底线不该为任何“创意”让步,对自然的敬畏更不该被任何商业僭越。在追求经济发展和文化活动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向韵伊(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