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左晨、刘郸、通讯员张阳春)“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这是9月24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生态环境部晒出的全国碳市场“成绩单”。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的背后,有着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以下简称“中碳登”)的护航支撑。
位于湖北的中碳登,是全国碳市场的核心基础设施,被誉为“碳资产大脑”和“碳交易枢纽”,承担着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清结算等功能。
全国碳市场主体数据中心。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线上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纳入首批发电行业2162家企业,覆盖碳配额量达到45亿吨。今年5月全国碳市场启动扩围后,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扩围后,全国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量达到8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
中碳登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守护数据安全,中碳登先后完成20次系统升级,还用上了量子加密技术,相当于给碳交易数据加装了更安全的量子“密码箱”。截至2025年9月,中碳登累计保障全国碳市场超1000个交易日,累计清算金额近1000亿元,实现结算“零失误、零差错”。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虽刚进入全国碳市场,但却是最有经验的碳买卖专家之一。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延擘介绍,宝钢股份从2013年开始便在试点碳市场进行碳交易,2022年至2024年,宝钢股份成功实现270个节能项目,节能量103.7万吨标煤,减碳量259万吨。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分享减碳经验。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了大比例替代化石燃料减碳技术,将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转化变为生产燃料。前些年,该公司在湖北试点碳市场交易时,靠着卖盈余的碳配额,还赚了几百万元。“我们实现化石燃料替代率超60%,年减排二氧化碳820万吨。”该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韩前卫介绍。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分享减碳经验。
全国碳市场让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低碳发展意识不断增强,碳排放管控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10.8%,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交易主体参与意愿增强、交易产品和方式逐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