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马文俊、通讯员袁琳)9月15日,在江岸区永清小路上的一间实验室内,一台冰箱大小的白色仪器静静运转。屏幕上,丹江口、洪湖等水域监测点的水生态监测数据不断传回,种类、数量、密度等数据变动实时可见。
这一切,过去需要监测人员现场取样后,在显微镜前耗时数小时人工鉴定。如今,通过无人机自动取样,水体信息远程传输,各类指标自动生成——AI智能检测系统,已悄然改变传统的水生态监测方式。
改变的发源地,是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建设的“流域水生态智能监测预警与保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尽管成立才不到一年,该实验室凭借深厚的科研积累,已自主研发、改进多款AI水生态监测设备,性能水平业内领先,并成为长江水生态保护的“慧眼”和“智脑”。
“你看,这些是蜉蝣目、鸡翅目、毛翅目,一般水体里如果出现了它们,说明它这个地方水质良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说,依托长江局监测科研中心数年来积累的多元海量数据,其研发的AI智能监测仪,一天内可自动分析40个至50个样本,“比如在藻类检测上,以前监测人员一天最多看6、7个样本,眼睛累、效率低。现在一台仪器堪比7个检测员。”
该系统不仅能精准识别一百多种水生物种,还能计算生物量、密度、优势种等指标,一键生成“水体报告”。
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已应用于全国多处重要水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多套在线监测系统关注水体中的藻类动向,时刻守护“一库清水北送”。在长江流域,AI监测设备广泛应用于藻类水华预警、污染防治评估和水生态调查监测中。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拥有众多湖泊河流,水生态问题复杂多样。实验室重点聚焦洪湖、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等典型水体,深入开展智能监测、演变规律与保护机制研究。
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实验室正在优化多元生物联合预警系统,还可通过发光细菌、藻类、水溞、鱼类等指示生物的行为变化,实时判断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清洁水体中的生物行为有一定规律,一旦水体出现毒性,它们的游动、发光等行为会发生异常。”实验室工作人员说,这类更为微观的指标,有望助力我国水生态保护在源头治理上取得新突破。“我们还将持续升级AI识别能力,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产品转化与应用,最终实现水生态监测的全面自动化与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