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教师的故事⑪ | “耕”出教育温暖与智慧

【编者按】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课堂,当“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当AI技术叩响未来之门,一批新时代教师正勇立潮头,以青春之姿解锁教育新篇。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特推出“教师的故事”系列专题报道,以真实而鲜活的叙事传递教育温度,展现荆楚大地教师用爱与责任浇灌希望、用智慧与创新点亮梦想的动人篇章。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实习生严呈欣)

三尺讲台存日月,满腔热忱写春秋。三十七载教坛辛勤耕耘,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语文教师詹智梅,以真心育桃李,以创新迎变革,传递着教育温度与智慧。

做懂小树"阴晴冷暖"的园丁

“好老师得有一颗‘真心’,能蹲下来看孩子。”这是詹智梅从教三十七年来的深切感悟。她至今记得多年前的一个细节:班里一个爱调皮的学生,却在作文里歪歪扭扭写下父母吵架的烦恼,晕开的墨痕里藏着难以言说的委屈。“那篇作文让我明白,每个学生背后都有鲜活的故事。分数和纪律之外,他们的胆怯、喜乐与未说出口的诉求,更需要被看见。”

“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是小天!”电话那头清亮的声音让詹智梅回忆起了那个在窗台下画画的小女孩。“当年因为您的鼓励,我爱上了写日记,后来考去人大读了新闻系。”小天笑着说,“现在我也有女儿了,詹老师,要不您再教教她?”一句玩笑里,藏着沉甸甸的回响。这份“看见”,让破土的小苗长成了大树;而如今,那粒在岁月里发了芽的育人种子,正在新的土壤里扎根。

这份“看见”无关技巧,源自于发自内心的尊重。詹智梅常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要做学生成长中“稳定的坐标”。“无论外界压力多大,一句温暖的话、一次耐心的倾听,都可能在孩子心里点亮一盏灯。这束光不必耀眼,但要持久。”正是这份坚守,让她成为学生口中“最懂我们的詹老师”。

从“讲知识”到“育思维”的课堂转变

课堂的模样在更迭,但詹智梅的教育初心却从未改变——“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孩子真正受益”。

创新教学对于詹智梅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她以《蝙蝠和雷达》为“试验田”,重构课堂形态,让学生分组设计“仿生学新发明”,平时沉默的孩子能为了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鼓励大家给蝙蝠写一封信,字里行间满是童真:“亲爱的蝙蝠先生,谢谢你的超声波,虽然你长得有点奇怪……”

这份转变从课堂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詹智梅深耕课改多年,她将课堂上的思维培育理念注入课外实践,主导策划了“樱花读书节”“六一童话节”“丹桂诗歌节”等活动。这些活动将语言文字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成为光谷四小的亮丽名片。这些创新实践,也沉淀为扎实的科研成果——她带领的教研组连续多年获评“区优秀教研组”“全国优秀学习型备课组”,她个人也荣获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十佳班主任、武汉市学科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生从‘被动听’到‘真探究’的转变,比任何成绩都让我幸福。”詹智梅说,创新不是否定过去,知识核心永远是根基,而课堂的新,在于从传授知识的地方,变成孵化智慧、激发创造的乐园。

在数智浪潮中守好育人初心

“这几年的变化,比过去三十几年都剧烈。”詹智梅坦言,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型中,挑战无处不在。但光谷四小数智平台的搭建,为她的教学注入了新动能。用AI分析学生错题规律,精准设计分层练习;借助数字化工具还原课文场景,让课本里的原理变得可触可感。

“AI是好工具,但课堂的中心永远是人与人的碰撞。”她始终坚信,技术能提升效率,却替代不了师生眼神交汇时的共鸣、生生辩论时的思维火花。

三十七载春秋流转,詹智梅在讲台前从青丝站到华发。她说:“教育的真谛,是和学生一起成长。”在变革浪潮中守好育人初心,这棵始终向上的“大树”,正摇动着一棵又一棵的“小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教师的故事⑪ | “耕”出教育温暖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