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国门 (记者 付勤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付勤 黄伟
9月15日,当记者走进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航站楼,随着扶梯上升,五星红旗高悬于穹顶之下,极具丝路风情的金色“丝路国门”出现在眼前。
这是天山国际机场的视觉核心,过往旅客纷纷驻足拍下“大片”,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已成为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点。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记者曾深入新疆采访,那时机场的名称还是“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旅客吞吐量为1851.0万人次;2025年3月,机场正式更名为“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2025年4月,T4航站楼及两条新跑道启用,可满足近期年旅客吞吐量4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5万吨、飞机起降36.7万架次的需求。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记者再次落地新疆,第一时间的感受是:机场太大了。从走出廊桥到按路标指示来到行李转盘,足足走了15分钟。一路走来,处处可见大漠、雪山、纹饰等地域元素,伊犁蓝、沙漠黄、拱形门窗,共同营造出既有西域特色又兼具现代建筑美学和实用功能的浪漫空港。
乌鲁木齐地窝堡(pu)机场,已成为记忆里一个遥远又亲切的名字。这个名字和中国很多带着“村”“洼”“涝”的机场名称一样,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和地理特征。这是中国第一代机场的典型命名方式,直接取自机场所在的具体地名,忠实记录了机场建设之初的地理环境——往往是城市远郊的村庄或农田。
“堡”是一个多音字,多年来,很多人一直以为乌鲁木齐的机场名叫“地窝堡(bao)”。“地窝子”是西北一种古老的半地下式居所,“地窝堡”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边疆开发史,充满了泥土的厚重与先民垦荒的艰辛。
随着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乌鲁木齐国际枢纽地位的日益凸显,机场需要一个更具国际辨识度和文化代表性的名称。雄伟壮丽的天山,作为世界级的地理和文化符号,对国内外旅客而言更易读、易记,更符合国际航空枢纽的定位。
从“地窝堡国际机场”到“天山国际机场”,远不止是一个名称的更换。
它是全面扩容和升级,机场硬件设施极大提升,犹如空中丝路,紧密连接着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各重要城市,映射了新疆过去数十年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航空事业的巨大成就;
它是温暖厚重的记忆,从埋头苦干到抬头看世界,从内在沉淀到外向传播,以乡土为基底的旧发展阶段被妥善封存在了地名之中,成为一代人亲切的集体回忆。
它是充满自信的亮相,更名为“天山国际机场”的丝路国门,成为代表新疆壮美山河和多元文化的“空中门户”,宣告一个以全球化视野、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为特征的新发展时期到来。
70年岁月峥嵘,镌刻下无数奋斗足迹。一个地标名称的变迁,既是对辉煌过去的致敬,更是对广阔未来的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