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自北向南纵贯宁都全境,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其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不仅直接关系着县域生态平衡,更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深度交融、休戚与共。
为守护梅江流域生态安全,江西省赣州市宁都生态环境局秉持“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理念,携手中国铁塔赣州市分公司(以下简称“赣州铁塔”),积极推动宁都县全域共享监管服务项目(一期)落地见效。科技力量的深度融入,既为梅江流域生态保护增添了硬核支撑,更推动全流域“智慧防护网”从蓝图变为现实。
精准布局,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以前对梅江流域的监测比较分散,很难形成全面、实时的掌握,我们一直希望能有一套更科学高效的监测体系。”赣州市宁都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在谈及梅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时感慨道。
在项目规划与布局的关键时期,赣州市宁都生态环境局将目光聚焦在梅江流域的核心区域,经过层层筛选与反复权衡,精心挑选出60个铁塔高点,用于搭建高空监控网络。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在26个关键入河排污口布设了低点监控设备,这些设备就如同为流域的“咽喉”部位配备了敏锐的“哨兵”,任何非法排污行为都难逃它们的“法眼”。
在构建起高低空协同的监控体系之外,赣州市宁都生态环境局进一步完善监测配套:一方面建成2套水质在线监测站,可实时追踪水质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在流域周边生态敏感区安装3套共计27台野保相机,密切监测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至此,一个集高空监控、低点监控、水质监测和生态观测于一体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正式成型。该体系下所有设施采集的实时画面与监测数据,汇聚至全域共享监管平台,并通过指挥中心大屏实现可视化呈现,让梅江流域的“生态脉搏”实时可感。
AI赋能,监管从“被动”迈向“主动”
AI智能算法的引入,为梅江流域生态监管带来了变革,推动监管模式从传统的“被动发现”转向精准高效的“主动预警”。
目前,流域内每个监控点位均加载了6种智能识别模型,不仅能精准捕捉水面漂浮物、非法排污、违规垂钓、船只闯入捕鱼等直接影响梅江生态的行为,还可及时识别流域周边的烟火隐患、人员擅自闯入等潜在风险。“通过这些智能模型,工作人员能提前发现各类生态问题,将监管关口大幅前移。”赣州铁塔技术支撑人员介绍道。
以今年3月为例,该智能监测平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成功监测并发出5条水面漂浮物告警、4条人员垂钓告警及3条船只闯入捕鱼告警。所有告警信息均在第一时间通过全域共享监管平台,同步推送至赣州市宁都生态环境局及沿岸洛口、东山坝等6个乡镇,实现了“发现即处置”的闭环管理,切实为梅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筑牢了“智慧防护网”。
共享理念,让生态环境保护效能倍增
“这套系统并非仅服务于赣州市宁都生态环境局的水质监管和秸秆禁烧工作,还赋能宁都县林业局的森林防火实时监测、县自然资源局的耕地保护与非法占地监管、县农业农村局的禁渔禁捕监管、县水利局的河道采砂与防洪预警、县交通局的道路安全监控、县城管局的建筑垃圾倾倒与市容监管,以及各乡镇的综合治理工作。”赣州铁塔行业拓展部负责人介绍,目前每个监控点位平均为6个单位共享使用,真正构建起“一次建设、多方复用”的高效共享格局。
这种共享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方面,通过60个铁塔高点搭建的高空监控网络,替代了此前各部门计划分散建设的272路高空监控设施,从源头上避免了重复建设,累计节省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大幅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打破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梅江保护工作从“单打独斗”转变为了“协同作战”,形成了强大的保护合力。
如今,在科技力量的强大加持下,宁都县正以更加智能、高效的方式守护着梅江的生态安全,让“母亲河”持续焕发勃勃生机。(邹倩、赵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