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在接续奋斗中走向民族复兴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湖北日报评论员

日历就要翻到9月3日。

初秋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装点一新。乐曲雄壮,战旗飘扬,步伐铿锵,盛大阅兵将从这里展开队列;沉沦与奋起、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将再度在这里交汇。

当眺望受阅战机呼啸长空的航迹,回想卢沟桥石狮上斑驳的弹痕,我们见证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族从弱小走向强大,一方饱经沧桑的广土天翻地覆慨而慷,换了人间。

中华民族1931年至1945年的苦难辉煌,伴随时间的烟云凝成书页,昭示我们这个伟大国家生生不息、历久弥坚的生命力来自哪里,启迪我们该如何省思历史、面向未来,步履坚定地走好新的伟大征程。

(一)

我们要传承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纵使跌宕浮沉,仍能砥砺向前,归根到底是精神的托举。尤其在危难关头、存亡之秋,必有精神力量拔山扛鼎。

战争是最极端的暴力行为,当敌方恃强凌弱,精神力量对于弱势一方更显宝贵。中国人民十四年的抗战史,是一部血与火的民族解放史,也是人类战争史上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高度概括抗战精神的内涵。

抗战精神生成于战火硝烟,镌刻在左权将军家书的字里行间,蕴含在东北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密林营火中,回荡在西南联大师生于敌机轰炸下“弦歌不辍”的读书声里。它是爱国将领“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绝笔,也是无数百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的奉献。它由热血和生命铸就,根深叶茂,魂魄刚健,凝练成永不磨灭的精神标识。

抗战胜利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极大弘扬和丰富。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面对生与死、存与亡的考验,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民族精神空前提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近代践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是文天祥《正气歌》、岳飞“精忠报国”精神的慨然延续……抗战精神,将传统的家国意识催化为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是在亡国灭种的极限压力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一次最彻底、最悲壮的淬炼和升华。

抗战精神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根本命题,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脉相承,永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在抗战中有着极为深刻的体现。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为着全体中国人民的解放,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积极动员全民族加入抗战,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与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

正因为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全国广大民众以及国际社会更加了解、关注、敬佩中国共产党。一个代表着进步和民主,一心为人民、一心救中国的政党,由此赢得了巨大的精神凝聚力、行动感召力。

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河山既复、日月重光,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抗战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抗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

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和抗日战争之后的中国是两个中国。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发生了深刻变化,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开始衔接,即使前路仍有惊涛骇浪,但再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前进的步伐。

(二)

我们要坚定一种什么信念?

抗日战争,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面对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战争。1938年,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毛泽东同志奋笔写下《论持久战》,在深入分析日本虽强,却是“小国、退步、寡助”;中国虽弱,却是“大国、进步、多助”的基础上,提前指明了战争的结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是属于中国的。

《论持久战》的伟大,不仅在于精准预言了战争进程,更在于深刻揭示了“强”与“弱”、“退步”与“进步”、“寡助”与“多助”这些有着巨大反差的方面,如何在战争进程中依据一定条件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它教会人民的,是一种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把握趋势、在极端困难中看到光明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义、光明、进步,代表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准则与共同福祉。邪恶、黑暗、反动,代表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破坏性、自私性、不稳定性。前者战胜后者,在历史规律上理所必然,但实现的过程不是自然而然。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战争艰苦卓绝,牺牲惨痛巨大,但中国人民在两个方面表现出罕见的清醒与坚定。

其一, 相信邪恶、黑暗、反动的形势不能持久、终将式微,无论有多少借口包装、多大蛮力张扬、多少舞台表演,临到头来,无非是自作自受、玩火自焚。

其二,看到邪恶、黑暗、反动的力量无比残暴、其势汹汹,不可能有从天上掉下来的胜利,必须苦熬、缠斗、死守、奋起、进击,在血雨腥风中迎来曙光初现。

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把1945年称为“零年”,用以标记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并指出这个时刻的诞生,源于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场上铸就的信念。而中国人民的绝地求生、奋起抗争,正是对信念的深刻注解。

80年后的今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所处的,是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的时代。今日我们所言的“邪恶、黑暗、反动”,已不再是明火执仗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而是更具迷惑性和复杂性的形态:它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冲击;是一些国家固守冷战思维,构筑“小院高墙”进行科技绞杀和经济霸凌;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制造地区动荡的霸权行径。

应对这些新时代的挑战,同样需要《论持久战》的战略清醒:既要坚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心所向和历史大势不可阻挡,也要清醒认识到实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做好付出艰苦努力的准备。

遏制以邻为壑的霸凌行为,反对将科技和经贸等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的粗暴做派,破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生物安全、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其中都包含着对正义、光明、进步的追求。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坚定信念,就是向一盏盏梦想之灯续油,唯有经常抬起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历史,努力寻求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发展、繁荣背后所积累的最大公约数,不断加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以“路再难,不迷茫,不慌张”的强大定力和底气,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三)

我们要接续一种什么样的奋斗?

2019年3月,“永恒之城”意大利罗马,在此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从更深阔的时空审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只是一场军事战斗,还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以前的百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从南京静海寺《南京条约》议约地的沉闷钟声,到《塘沽协定》签字时的屈辱笔墨,一次次割地赔款、一次次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旧中国恰如“破茅草屋”,谁来随便踹一脚就倒了。

抗日战争以后的80年,中华民族开始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改革开放后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激情呐喊犹在耳边,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已成为现实。在不懈前行中,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我们所接续的奋斗,是致力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

这种奋斗,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正是通过抗日战争,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走向胜利;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我们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正是通过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我们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今年是2025年,再奋斗10年,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具体的民生图景: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中国?也许是大街小巷无人驾驶汽车穿梭如织,也许是乡村民宿里远程办公的新农人,也许是中国科学家在月球基地向地球发回声声问候。

我们所接续的奋斗,是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的奋斗。

这种奋斗,建立在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之上。从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们党始终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个“暨”字,标记的不只是两场战争时间上的交叉重叠,更是息息相通、命运与共的一个整体。正如当年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血洒中国长空,美国“飞虎队”队员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今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精神源头亦可追溯至那段共同抗敌的峥嵘岁月。

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1985年,邓小平同志强调,到下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渡尽劫波的国家对世界的承诺。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要以“百年、千年为计”的历史耐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让我们把视野再打开些!跨过本世纪中叶,中华民族千秋伟业仍在继往开来中向前推进。那又将是一个怎样的中国?我们或许难以描绘细节,但可以确定的是,那必将是一个更加自信从容的中国,一个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在接续奋斗中走向民族复兴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