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快语 | 统一标准的包书皮,不是包书是“包袱”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又是一年开学季,“包书皮”再次成为家长的热议话题。不少家长吐槽,学校不仅要求给课本包书皮,作业本、练习册都要包上书皮,书皮上还需贴姓名贴。种种“标准化”程式下,孩子们难以独立完成,最后只能沦为家长的苦差事。

包书皮,是学生时代的温馨记忆。小时候课本纸质薄,加上爱涂涂画画,没多久封面就会卷边破损。每到开学,总会找出家里的废报纸、旧挂历,或是买几张厚实的包装纸,把常用的课本都包上书皮,再压得严严实实。捧着平展展的课本,心里满是对新学期的期待,翻书时也会不自觉地放轻动作。那时的包书皮,是为了让书本更耐用,体现的是物资不丰裕时的一种节俭智慧。

但现在的包书皮,渐渐变了味。有的学校统一标准、严格检查,包书皮成了必须完成的任务。家长白天上班,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包书皮。为了方便快捷、统一整齐,不少家庭选择使用一次性塑料书皮,有时候遇到作业本换了规格,上学期囤的一大堆书皮都白费了。有的“卷王”家长,把书本包装得如同“精装画册”,甚至连页角都贴上透明胶带,无形中给其他家庭增添了压力,不得不跟着“加码”,或者干脆花钱找文具店代劳,包书皮已然偏离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的初衷。

不止包书皮,从张灯结彩的开学仪式,到各类课外作业必须做PPT、拍视频,再到越来越复杂的绘画、手工作业,在一些学校,本是为了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实践活动,最后成了家长的任务甚至负担,导致孩子们渐渐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学校和家庭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成长得更好,但有时却因为一味追求结果而变了形。如何把握尺度,平衡家校社各方力量,给予孩子更多试错、探索与自我成长的空间,考验教育决策者的育人初心与实践智慧,更折射出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不妨少些“一刀切”的要求,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主选择,既可以在包书皮中感受动手的乐趣,也可以不包书皮,学着爱惜课本,哪怕课本卷边破损,也是陪伴学习的真实印记。学校多些包容,允许不完美的存在;家庭多些放手,给予孩子动手的机会,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孩子自在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快语 | 统一标准的包书皮,不是包书是“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