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涛 通讯员胡梦 万凌翔)近日,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为23岁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小李(化名)成功实施了造口还纳手术,其肠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这是一场历时半年的救治,小李手术的成功也再次证实了,科学规范调治是治疗UC,避免‘肠道决堤’的关键”,该科主任闫瑞承说。
两年前,小李确诊UC,期间虽经治疗,但病情反复,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长期困扰着他,最严重时一天腹泻可达十余次,半年内体重下降15多公斤,还伴有持续低热。遗憾的是,前期治疗未能有效控制住肠道深处的炎症。今年1月,小李突发剧烈腹痛和高热被紧急送到湖北省中医院救治。“我们检查发现,长期失控的炎症已导致其结肠壁严重损伤、变薄,最终发生了灾难性的并发症——乙状结肠穿孔! 肠内容物汹涌流入腹腔,引发了致命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接诊医生陈乾解释,更棘手的是,炎症还侵蚀穿透腹壁,形成了腹壁肠瘘——肠液不断从腹壁破口渗出,病情极其危重。
湖北省中医院胃肠外科团队迅速行动,为小李实施了紧急手术。术中切除了严重病变并穿孔的乙状结肠段,并在其腹部建立了一个临时性回肠造口,将肠内容物改道排出,让受损的下端肠道得到充分休息和愈合的机会,同时彻底清理了严重感染的腹腔。术后,小李在重症监护室度过了危险期。
此后半年,小李在胃肠外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了系统、规范的药物治疗和身体调理。 医生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和既往治疗反应,为其制定了包含生物制剂在内的强化治疗方案,目标不仅是控制急性炎症,更要实现深层次的黏膜愈合,防止复发。经过数月的坚持治疗调理和密切随访,小李的肠道炎症得到了有效控制,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体重逐步恢复,为肠道功能重建奠定了基础。
近期,经全面评估确认病情稳定、远端肠道愈合良好后,闫瑞承团队为小李实施了造口还纳术。手术成功地将临时造口关闭,恢复了肠道的自然连续性。术后恢复顺利,小李的排便功能正逐步恢复正常。
闫瑞承介绍,UC并非一般“拉肚子”,而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肠道黏膜,引发持续性炎症、糜烂及溃疡。其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血性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便意急迫却排便不尽感,常伴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若炎症长期失控,肠壁将如失修河堤般变薄变脆,导致肠穿孔、肠瘘、大出血甚至癌变风险增高。小李所经历的严重并发症正是长期炎症侵蚀的后果。
UC患者的治疗需“组合拳”,病情不同用药则不同。当药物无法控制的重症或并发症出现时,外科手术成为关键防线。闫瑞承强调:“一旦UC患者出现出血、穿孔、梗阻、腹壁瘘等并发症或保守治疗无效,及时手术是控制危局、争取后续治疗机会乃至功能恢复的关键。”手术方式包括病变肠段切除、临时造口术(如小李首次手术)、造口还纳术(如小李二次手术),以及全结肠切除结合永久性回肠造口或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适用于广泛或难治病例)。
闫瑞承强调,UC手术具有高度专业性,如手工吻合可避免钛钉残留诱发炎症复发,肠管保留技术、吻合方式选择、手术时机把握及完善营养支持均影响预后,专业团队对疗效至关重要。此外,UC属于终身疾病,需要长期随访、诊断、治疗,但可以通过早发现、早干预,即使经历手术,多数患者仍可通过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调整,如健康饮食、压力管理、戒烟等,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