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初生牛犊不怕虎 武科大一群本科生要颠覆净水产业 藻菌相融绿色技术路线已获百万投资

团队合影留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卢衍泰 黄妙 实习生 胡文婕

初生牛犊不怕虎,武汉科技大学一群本科生,研发出藻菌相融的绿色技术路线,有望颠覆目前的净水产业。

8月2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武汉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城市建设学院学生陈长青团队以微藻与生物菌为主要原料,成功研发出可高效净水的新型藻菌净水颗粒,该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中一举获湖北省金奖。研发期间,团队累计拿到百万元的启动资金。

藻菌相融 创新净水颗粒

水的质量关系人民生命健康。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净水技术为“活性污泥技术”,即利用污泥中的生物菌,分解水中氮磷有机物等污染物。但是,生物菌在分解污染物时,同时会产生二氧化碳;需要在污泥中通入大量氧气,为生物菌供能,同时采用化学方法中和与收集二氧化碳,不仅带来电能、化学药物等成本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通入氧气也导致微生物的生物性状不太稳定。

陈长青介绍,相比传统技术,藻菌净水颗粒的优势在于节能减排,用微藻和生物菌结合,趋利避害。微藻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生物菌供能,让生物菌的分解不再需要人工氧气。同时,微藻的光合作用刚好可以吸收掉生物菌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动植物的能量交换,实现了净水闭环,在光照条件下利用太阳能给整个系统供能,避免了传统工艺的缺陷。”

虽然在理论上具备可行性,但是研发的难点很多。生物菌和微藻成千上万,从中配比出净水效果好的,得让上百种微生物“过家家”、测效果;同时,污水种类有黑臭水体、市政污水、湖泊水体等,净水颗粒要向市场推广,还得有通用性;并且,藻类通常为丝状絮状,生物菌是微米级,两相结合也很难。

学生们不畏艰难,通过大量实验和筛选,确定采用以变形菌和拟杆菌为主的优势菌种和以蓝藻和小球藻为主的主要藻种,制作产品。为了让藻、菌结合,陈长青利用了一种胞外聚合物。“如果把藻和菌想象成两颗糖,如何让两颗糖紧密地粘在一起?胞外聚合物就像是糖水,带有黏性,把藻和菌‘粘’在一起。”陈长青形象地比喻道。

领域内权威专家给出的评价报告显示,若将该技术产业化替换现有的技术,预计每年至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70万吨,至少节约150亿千瓦时电能。

陈长青带着项目参加路演。

研发两年累计获得百万资金

据悉,整个研发过程历时2年。除了陈长青外,还有约20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来自给排水科学工程、环境工程、生物技术、材料化学、计算机等专业。

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把新型藻菌颗粒净水项目分解为多个子课题,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协同攻关。两年内,团队申报获批7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受理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受理1项,获软著1项,发表论文8篇。每一次微小的科技创新,都为产品的最终呈现打下基础。

两年来,通过各类比赛、学校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季斌和学生自身出资,项目资金支持达到百万元,其中学生自身出资约为20万元。

今年5月,随着新型藻菌净水颗粒的研发逐渐成熟,就读大三的陈长青拿着百万元的启动资金,注册成立了武汉绿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他一边游说相关企业,为产品找市场,一边搭建小型的生产线,为产品进行小试和中试,筹备产业化。

在湖北省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陈长青率领团队斩获一等奖,产品还入选了青年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向全国数十家水资源治理相关企业推介产品,收获许多专家青睐。

为了让产品及早推向市场,武汉绿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奔赴全国各地拉合作,目前已经与杭州数智绿碳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创业路上,二十出头的陈长青称,加班是常态,公司日常开销、研发投入占据了大部分投入,虽有各方资金支持,公司还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要让用户在用上好水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陈长青对未来满怀信心。

实验室样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初生牛犊不怕虎 武科大一群本科生要颠覆净水产业 藻菌相融绿色技术路线已获百万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