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从“直立走”到“百米跑” “天问”机器人一年“跑进”世界运动会赛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佩雯

去年8月,由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问”刚刚学会直立行走;今年8月,“天问”在2025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成功完成百米赛跑,回汉后立即收到多家投资公司投来的“橄榄枝”,还计划孵化一家新企业。

8月25日,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教授、博导李淼告诉记者,一年多来,“天问”完成了“刚会走”到“百米跑”的进阶。站在人形机器人高速爆发的起点,武大还将借“天问”IP,全方位培养未来全栈工程师。

百米赛场上的“天问3号”

“天问”进京赶考

运动性能全方位提高

8月16日,2025世界机器人运动会百米赛场上,“天问”迈着坚实的步伐顺利完赛。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到,“天问3号”的行走步态拟人程度很高,行走速度可达1.5到2米每秒,相当于人类竞走速度,工作人员甚至需要小跑才能跟上。

“‘天问3号’身高1米6左右,质量约45公斤,相对于‘天问’前序型号,采用了更为轻量化的结构设计。”李淼介绍,今年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的“天问1号”是个1米8的大个子,而本次参加百米赛跑的“天问3号”将身高降至1米6,更强调稳定的运动性能,因此在机械结构、整机尺寸、内部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框架等方面均有改良。

今年2月举行的我省“新春第一会”上,“天问1号”与观众握手。

去年3月,我省出台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相关文件,“天问1号”同时立项,5月份完成骨架拼装,8月份实现直立行走,11月实现基本功能,并启动“天问2号”的研发和组装。今年3月,两台“天问”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成为全场唯一能够握手的人形机器人。8月,“天问3号”在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亮相,并顺利完成百米赛跑。

“比赛结束后回到武汉,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奇绩创坛等投资机构的关注,我们还计划孵化成立一家新公司,专注足式机器人的创新创业。”李淼介绍,目前“天问”已孵化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天问”兄弟“远游”轮式机器人已在孝感落地量产,目前有两条手工线,计划再落地第三、四条,逐步进行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改造。

此外,“远游”已在咸宁一家医院“上岗”,将中医大模型与机器人相结合,具备导诊、问诊等功能。“‘远游’和‘天问’一样,有一双灵巧操作、精准抓取的巧手。未来它还能够为患者抓取药品,甚至按摩、针灸,目前已有相关试验正在进行中。”李淼说。

参加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天问3号”研发团队

“天问”的一小步

人才培养的一大步

在这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奥运会”上,来自各地的机器人精英纷纷亮相。而“天问”是湖北唯一全自研参赛的整机,由10余名武大师生全链路自研,核心零部件90%以上来自湖北。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人形机器人100%由学生制造。

李淼坦言,这次比赛没有KPI,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世界级的舞台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压能力。

参与研发的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思宇介绍,今年6月接到参加比赛的通知后,倒推准备时间只有短短60天。于是,团队加紧进行整机设计、加工制作零件产品,并在仿真环境里面进行训练测试。

在师生的协作下,基于前两台机器人的经验,“天问3号”的研发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天问3号’我们一共做了三台半,第一台一上电就成功走起来,第二台装机只花了两天时间,后续代码也只花了一天时间调试就获得了成功。这基于我们前期做的很多工作。”刘思宇介绍,整个机器人学生全程参与自研,学生团队掌握所有技术,即使机器人在现场出现了问题,团队也能立马维修,“机器人还准备了备份部分,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这使得我们的机动性很高。”

即将到来的9月,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即将迎来第一批本科新生。百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将如何成长为未来的工程师?

李淼介绍,今年机器人学院将推出“天问领航计划”,将联合小米、华为、宇树等知名相关企业,构建从大一到博士阶段的机器人进阶实验室,综合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领域知识。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高速爆发的起点,对同学们而言,这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会。”李淼还建议畅通企业间合作生态链条,提升合作效能,并强调了“All in AI(全情投入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张专业入场券,更是一份能改写人生轨迹、参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

“希望同学们能沉下心打好专业基础,保持敢想敢试的勇气,每一次热情和参与,都可能成为未来突破的起点。”李淼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从“直立走”到“百米跑” “天问”机器人一年“跑进”世界运动会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