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潜江龙虾方有味,远来犹喜忘归程

八月的江汉平原,暑气未消。“活力中国调研行”的记者们走进潜江张家窑“四季有虾”池塘养殖基地,一池碧水和跃动的红色身影瞬间吸引了他们的目光。潜网集团小龙虾交易中心内,一辆辆满载鲜活小龙虾的冷链物流车正驶向全国600多个城市……这正是潜江小龙虾产业从田间到舌尖的鲜活写照。这座因“汉出为潜”得名的江汉水乡,正以“汉出青虾”的创新实践,书写着中国现代农业的传奇。

潜江与小龙虾的缘分,始于一次大胆的“跨界试验”。20世纪90年代末,当小龙虾还被视为“入侵物种”时,潜江五七油田旁的大排档里,厨师李代军用油焖仔鸡的技法烹制出第一盘红亮鲜香的油焖大虾。这道被中国烹饪协会认证为“中国名菜”的创新菜品,不仅点燃了食客的味蕾,更悄然拉开了小龙虾产业革命的序幕。2001年,积玉口镇农民刘主权在冬闲田里尝试“虾稻连作”模式,让低洼冷浸田焕发新生,亩均增收超千元。十年磨一剑,潜江人将这一模式升级为“虾稻共作”,实现“一季稻、两季虾”的生态循环。这项被农业农村部誉为“农业革命”的技术创新,已带动湖北省发展虾稻共作800万亩、全国2000万亩,助力全国农民增收4000亿元,创造财富1万亿元,潜江也因此荣膺“中国小龙虾之乡”“中国虾稻之乡”等称号。

如果说虾稻共作奠定了产业根基,那么“四季有虾”模式则彻底改写了行业规则。潜江依托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四季有虾”品牌,研发新品种、新技术,推出池塘精养、温棚养虾、工厂养虾等新模式,为小龙虾打造四季宜居的生长环境,实现小龙虾365天不间断供应。这种“反季节”优势不仅让冬季小龙虾价格翻番,更让潜江掌握了市场定价权。支撑技术突破的,是围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为了吃干榨尽,潜江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小龙虾从餐桌美食变为生物医药原料,废弃虾壳可加工成可直接口服的甲壳素胶囊;莱克集团研发出30多个品种的即食调味虾球等产品,畅销五湖四海,出口创汇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

行走在潜江龙虾产业园,更能感受到小龙虾产业集群的澎湃动能。在潜网集团小龙虾交易中心,27个分中心冷链物流网络覆盖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高峰期日均交易量可达1500吨,年交易量达23万吨,年交易额达116亿元,占全省总产量20%、全国总产量7.9%。全市48家规上加工企业开足马力,生产的调味虾、虾仁、甲壳素衍生品正通过沃尔玛、海底捞等渠道走向世界。“潜江龙虾”区域公共品牌以527.2亿元成为湖北智慧农业的金字招牌,128道创新菜品成为餐饮界流量密码,潜江龙虾食材被超万家餐饮企业采用,形成“百城万店、味通南北”的格局。潜江龙虾产业正逐渐推广到全国,承载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密码。

产业兴旺的最终落脚点,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潜江市抢抓省“虾十条”政策机遇,深入实施“一产提效、二产提质、三产提级、品牌提档”四大工程,不断拓展小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起综合产值870亿元、带动22万人就业的全产业链集群,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潜江样本”。华山、莱克、柳伍等龙头企业通过“反租倒包”模式,带动贫困户从事小龙虾养殖增收脱贫,带动了全市20万人就业增收、2万人脱贫致富。熊口镇赵脑村迁村腾地、整体流转的先进经验,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国试点典型经验推广单位”。从虾苗供应到成品销售,从初级加工到精深加工,从线下批发到线上电商,潜江已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闭环,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

站在汉江堤岸远眺,连片的虾稻田在夕阳下泛着金红交织的波纹。从“一季红”到“四季红”,从“路边摊”到“全球化”,潜江用2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农业创新到产业革命的跨越。如今,这座“中国小龙虾之乡”正瞄准千亿产值目标,聚焦小龙虾产业最新发展成就与亮点,推出“红遍天下”“四季有虾”“吃干榨尽”“满城虾香”四大行动,助力潜江龙虾产业行稳致远,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添上“潜江红”。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省社科联“文安平”网评团队,宜昌市西陵区市场监管局谭金山)

责编:沈素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东湖评论:潜江龙虾方有味,远来犹喜忘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