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八段锦课程现场。 (红安团县委供图)
求职群众在万达广场零工驿站登记求职、咨询政策。(黄冈市就业中心供图)
科技特派员陈杰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受访者供图)
村医金丽芬在检查心电图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摄)
从爱心托管缓解带娃之忧,到健康筛查守护群众安康,再到为困难人员就业提供帮扶……今年以来,黄冈市将省、市十大民生实事作为提升群众福祉的硬任务扎实推进。
截至7月底,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交出亮眼成绩:整体进度持续快于时序,其中73项省定民生实事项目,已提前完成28项、占比38.4%;53项市定民生实事项目,已提前完成15项,占比28.3%。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已促进困难人员就业超2万人,免费筛查慢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等10个项目中,8项进度已达到100%。切实照顾“一老一小”、新改扩建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3个、各县市至少建设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养老机构等4个项目均已超过时序进度。
一件件落地见效的民生实事,如同缕缕春风拂过红色土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变化,正悄然汇聚,绘就黄冈这座城市亲切、温暖的幸福底色。
青春充电夜校香 爱心托管解“暑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柯利华
通讯员 张浪
“大头蟋蟀分五节、蟋肚全靠笔肚画……”8月14日晚,红安县万星里商圈一隅,县职教集团教师江小燕被一群年轻人静静围住。笔尖在纸面上沙沙游走,一幅幅生动的铅笔画正悄然成形。
这方热闹的小天地,就是大受欢迎的“青年夜校”,它正悄然融入小城青年的夜晚。
“我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还想再报个化妆课!”00后大学生王美华利用暑假,拉上高中同学一起报名充电。
周瑛刚下班,就挎着包风风火火赶到教室。“我是被同事安利过来的,她在夜校学羽毛球。”之前上过舞蹈、书法课,这次又尝试了画画。“夜校像是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下班后再也不想宅在家里了!”
红安团县委的几名工作人员,常被学员们戏称为“许愿精灵”。“大伙儿念叨啥课多,我们就想法子‘变’出来。”红安团县委相关负责人秦潮说,化妆、烘焙、八段锦……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青年夜校的电商直播课,让我从零起步,如今能独当一面!”95后湖北老君眉茶业公司职工李望萍兴奋地说。现在,她已能独立策划制作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月均带货近万元。
自去年4月开班以来,红安青年夜校聚焦运动健身、书法绘画、非遗传承、就业技能四大领域开设55门课程。全市10个夜校点同样火热,茶艺、古琴、急救、AI工具、短视频剪辑等课程共开课830节次,培训学员1.55万人次。
民生项目不仅要“挠到”青年人的痒点,更要解决宝爸宝妈们的痛点。
“原来番茄是‘海外移民’,风味、形状和颜色能根据基因组合排列不同而改变,科学家真了不起!”7月8日上午,罗田县大河岸镇月山庙村爱心托管班,听着志愿者柏云峰的讲解,10岁的潘浩发出由衷感叹。
作为重点民生项目,爱心托管班由共青团黄冈市委组织开办。依托遍布城乡的社区中心、儿童之家等阵地,招募志愿者,为6—14岁孩子提供20天以上免费托管。这个暑假,黄冈全市363个爱心托管班陆续开班运行,为1万多名城乡儿童打造安全、充实、免费的暑期乐园,有效破解家庭“看护难”问题。
在城区,为方便家长接送,托管班特意设置在工业园区、商圈楼宇等就业群体密集区域及周边;在农村,则重点覆盖留守儿童集中的村镇。托管班优先保障留守儿童、双职工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并积极服务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子女。
黄冈团市委副书记涂梦佳介绍,今年爱心托管班数量和服务规模较往年大幅增长,各地在保障安全看护和课业辅导基础上,普遍增设了“三大精神”红领巾宣讲、非遗文化传承及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自护教育课程。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团组织开办寒假爱心托管班172个,开办周末爱心托管班72个,服务留守儿童、经济困难家庭儿童及双职工子女等共计1.1万余人次;开办暑假爱心托管班363个,累计服务1.7万余名少年儿童,切实缓解了万千家庭的后顾之忧。
政策咨询 求职登记 岗位推荐
黄冈就业服务站开到家门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卢攀
8月17日,周末的黄冈太华国际广场游乐区,52岁的童军明一边核对收款金额,一边清点好门票递给购票者。这份售票工作,对她来说,透着踏实和满足。
20年前从国企下岗后,童大姐的“饭碗”一直没着落。听说人社部门有帮扶“4050”人员的政策,她赶紧跑到黄州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打听。“工作人员特别耐心,帮我申请到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一万七千多块钱呢,实实在在地揣进了兜里!”童大姐乐呵呵地说。
这还不是全部。去年年底,在离家不远的太华国际广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童大姐又得到一个好消息:像她这样的大龄人员,也能找到合适工作。“服务站的人了解我的情况后,很快就给我匹配上了这个游乐场售票的活儿。”现在,童大姐对这份工作非常满意。
“像童军明这样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自己缴社保灵活就业,符合‘4050’政策,每月能领300元补贴,帮他们减轻负担。”黄冈市就业中心工作人员陆倩解释道。这份关怀,温暖了不少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心。
黄冈的就业帮扶,不只盯着“老”问题,也把目光投向了“新”力量。
2025年,全市新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29万人,压力不小。
“00后”黄州姑娘罗培,两年前从武汉文华学院毕业。在武汉和朋友开过奶茶店后,她一心想回家乡发展,却一直没找到心仪的岗位。
去年12月,她收到就业部门推送的黄商集团招聘信息,“手指一点就扫码报了名。”现在,她已是黄商加工餐饮部的一员,负责门店熟食督导和新品的研发推广等工作。“家门口就业,工资不错,我很满意。”罗培的言语里透着年轻人的干劲。
“就业困难群众各有各的难处,帮他们找路子,我们琢磨出了‘三位一体’服务模式。”黄冈市就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起,城区搭建起了一个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把近50万条人员信息和6万多企业岗位都“装进”了同一个系统,自动把合适的帮扶政策和岗位信息“推”到最需要的人跟前。
光靠线上还不够,全市建了113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找工作、问政策都方便。同时,服务也得跟上,今年上半年还培训了2400多人次的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让他们更懂政策、更会帮人牵线搭桥。
功夫下得实,成效看得见。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超4.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超过2.8万人。依托113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政策知晓率不断提升,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率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太阳能路灯点燃乡村“夜活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8月19日晚,黄冈龙感湖杨柳湖社区,放学的孩子们结伴回家。
正在厨房忙碌的郑小利探头张望,脸上写满安心:“如今路灯亮了,孩子回家不再害怕,我们也放心了。”作为附近纺织厂的女工,郑小利有时下夜班回家已接近凌晨,路灯也让她心里踏实多了。
当社区的灯光守护着归家的安宁时,不远处五祖圩社区的虾塘边,路灯也照亮了当地特色产业路。
2个月前,正值小龙虾交易旺季,凌晨的虾稻塘早已“风生水起”。
养殖户张亚洲稳稳踩在小船上,借着明亮的路灯光,熟练地收笼、解结、抖笼,肥大的小龙虾应声落入筐中。“起网咯!”吆喝声在夜色中回荡。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沿着道路延伸,不仅照亮了塘口,也照亮了养殖户们通往市场的路。
小龙虾产业特性决定了养殖户必须在凌晨摸黑作业,赶在早市前将最新鲜的小龙虾送达。过去,这段“夜路”充满艰辛与隐患。
“今年5月旺季前装上了路灯,从家到水田一路通明,再也不用摸黑深一脚浅一脚了,运虾车跑得又快又稳当!”张亚洲感慨道。便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行情不错,加上有了路灯,省时省力,龙虾季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
这灯光,更守护着生命安全。五祖圩生产队支部书记刘子军痛心回忆:“七年前,短短一周就有两位养殖户深夜作业时不幸溺亡。穿着厚重的皮裤在水塘里,一旦跌倒,后果不堪设想。”如今,明亮的路灯驱散了黑暗带来的危险,“不仅护航了产量,更护航了大家的安全”。
灯光还点燃了乡村的“夜活力”。今年的小龙虾美食文化节,龙感湖公园前的广场灯火通明,食客们大快朵颐,欣赏着歌舞表演,气氛热烈。
附近居民陈芳欣喜地说:“现在路灯已全面焕新升级,晚上经常带孩子出来活动。孩子们在灯下打篮球不怕热,我们大人跳跳健身操、看看黄梅戏,生活丰富多了!”
“村路要道、居民区、产业核心区……这些路灯,实实在在为龙感湖的特色产业保驾护航,畅通了居民的夜行路,也点亮了大家的夜生活。”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费锦宗介绍,今年顺利完成超20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有效解决了小龙虾养殖这一支柱产业的关键痛点。群众满意度高达98%以上,显著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黄冈市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何文斌介绍,全市农村太阳能路灯建设项目启动至今,已在90个行政村安装太阳能路灯5000余盏,惠及村民7万余人。
这一盏盏看似普通的路灯,如同散落在乡村大地的珍珠,串联起产业发展线、生命安全线、民生便利线,生动诠释了“小路灯”里的“大民生”。
千余重点村卫生室
配上心电图机
黄冈“心电一张网”搭建高速生命通道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段文 张明 康定
7月31日上午,黄冈市英山县孔家坊乡父子岭村,84岁的郑桂莲老人突感腹、背部疼痛。家人焦急地冲进村卫生室喊医生。村医金丽芬简单问询了几句,初步判断郑婆婆得了心梗,于是抓起便携式心电图检测仪,疾步赶往几百米外的郑家。
床边,金丽芬迅速为老人贴上电极片,仅5分钟,心电图波形显现。她连接手机热点,指尖轻点,数据瞬间抵达20公里外的英山县人民医院心电诊断中心。不到1分钟,县里专家的判断传回:“高度疑似危重症,非典型心梗,立即送医!”
这一消息在县胸痛中心救治微信群里“炸响”。英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舒畅立即指挥开通绿色通道,孔家坊乡卫生院备好救护车,同步做好接诊与转院准备。家属驱车火速将老人送往乡卫生院,不到30分钟便安全抵达。经过诊疗后,老人被转院至县人民医院,CT检查最终揪出真凶:老人患上了主动脉夹层——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血管炸弹”——她随即被送入ICU监护室。
“这病太凶险了,如果晚一点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舒畅评价。金丽芬心有余悸地说:“村里山路崎岖,按以前的习惯,老人会等扛不住了才搭车去乡卫生院检查,至少要耽误两三个小时,黄金救治期早过了。现在村里几分钟就能拿到县里专家的诊断,真是救了命!”
这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正是黄冈市为破解农村地区群众心血管疾病“就医难、救治慢”顽疾,织就“心电一张网”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该市农村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成为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威胁。2024年全市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数达2.47万例,发病率571.49/10万。为提升基层检测诊断能力,该市全域推进“心电一张网”建设:为1036个重点村卫生室配备数字式十二导联心电图机,系统培训1787名村医提升心电操作与识别能力;依托5G与卫健专网,建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区域心电信息平台,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即时反馈”闭环;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技术下沉,各县市心电诊断中心全面建成,支撑远程诊断与分级诊疗。
以英山县为例,该县已形成“村医5分钟检查、数据1分钟上传、县中心10分钟诊断并指导救治”的高速生命通道。运行以来,该县基层共完成心电检查3万余人次,发送危急报告1500余份,成功救治急性心梗患者200余例。尤为可贵的是,由村卫生室首诊、县级远程指导、乡镇卫生院实施溶栓的22例急性心梗患者,全部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置,实现“零死亡”奇迹。
从种到收
科技特派员田头全程指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范莹莹 李兴华 陈祥
“老张,头季稻收完赶紧灌水!水深两三公分就行,不然‘高温煮芽’可就糟了!”8月16日一早,蕲春县森鹏家庭农场负责人张汉武,就接到省级科技特派员陈杰的视频电话。
“好嘞,今天就下田!”张汉武答得响亮,“您推荐的再生稻种子真神了,今年头季亩产足足多了上百斤!”
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源于陈杰五年如一日的坚守。自2020年成为森鹏家庭农场科技“结对户”以来,这位来自黄冈市农科院的专家,多次顶着烈日从种到收全程指导,皮肤晒得黝黑,只为破解一个个田间难题。
“试试它,省一次耕地、省一季种子,少施肥、少打药,更关键的是省工!”2022年,面对农村劳力吃紧、双季稻成本高企的困境,陈杰将再生稻种植方案送到张汉武面前。
“头季亩产1300斤,二季再收400斤,产量可与双季稻相当,成本却直降三四百元。”张汉武说,他划出百亩水田尝试,结果不错。
再生稻“一种两收”高产高效,有效破解农村土地和劳动力矛盾,如今已在蕲春发展到30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一半,更让黄冈以百万亩规模领跑荆楚,占全省三分之一。
然而,丰收喜悦中亦有隐忧。“头季米质不够优,二季产量难突破。”陈杰走访黄冈再生稻种植区,听到种粮大户们的遗憾。直面产业瓶颈,他参与组建黄冈市优质稻米产业科技服务团队,选育攻关再生稻新品种,目前有个新品种进入审定阶段。
沃野上,陈杰为黄冈市持续开展科技特派员惠农下乡行活动写下了一个生动注脚。面对基层农业发展中品种认知滞后、技术缺口凸显、加工短板制约等挑战,黄冈市科技局精准匹配需求清单,广纳高校教授与乡土专家智慧,1116名科技特派员主动下沉,构建起“企业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的服务机制,为农业增效送技术、解难题、育人才。
围绕稻米、菜籽油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黄冈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创新“一链一团”机制,为每条产业链配套专家智囊团。得益于科技赋能,优质稻米、特色水产、生猪、蔬菜、道地药材等产业链综合产值均突破200亿元,家禽及蛋制品产值超百亿元,茶叶、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年均增速超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