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农村题材电视剧《生万物》正在热播。该剧改编自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生活在鲁南大地上的宁家、封家、费家三个家族两代人命运为主线,讲述他们历经岁月洗礼,始终对土地抱有深沉热爱的故事。
犁地、播种、施肥、收割等农耕场景,“打春牛”等仪式和习俗,“大仓满,小仓流”的传统民谚,让不少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泥土气息的时代,从一块地、一滴汗、一碗饭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无比珍视和炽热情感,感受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生万物》以其厚重的乡土气息与蓬勃的生命力,唤起了许多观众对家乡那方土地的追忆。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之于农业生产,具有不可替代性。从社稷坛的虔诚祭祀到“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从“有土斯有粮”的务实认知到“落叶归根”的精神向往,土地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物质依赖,升华为一种近乎血缘的文化基因。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地不亏人,人不负地”,是中国农民追求的朴素信仰与真理,人们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循环往复中,始终与脚下的土地同呼吸、共命运。故乡的那一抔黄土,承载的是祖辈的记忆,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归属之地。
这份土地情,更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淬炼出无与伦比的坚韧力量。中华文明历经千年风雨而未曾断绝,其磅礴坚韧的生命力,正是深深扎根于这广阔无垠的土地之中。
每当民族遭遇危难,总有广袤土地敞开怀抱,以其丰厚的产出默默滋养庇护着劫后余生的子民。历史上“湖广填四川”“走西口”“下南洋”的大迁徙,背后是无数双对故土含泪回望的眼睛,脚下却是在陌生土地上重建家园的惊人力量。生生不息的,是泥土里源源不断滋养生灵的力量,以及人类对同胞、对自然始终不渝的赤诚之心。
然而,当我们凝视乡村的沃土时,严峻的现实亦不可忽视。
城镇化浪潮里,有的良田被钢筋水泥逐渐蚕食;利益驱动下,有的沃野暗生“非粮化”之忧。守护耕地红线,就是守护民族生命的底线。“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在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朴素真理从未褪色。十四亿人端稳中国饭碗的底气,正是系于脚下每一寸沃土的安宁与活力之上。
读懂这份骨子里的土地情,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守护土地生机的必要与必然。广袤田畴与肥沃水土,托举起世间最庞大的“饭碗”。即便今天工业化、信息化浪潮席卷,土地仍是我们应对风浪的“压舱石”。要心怀敬畏珍惜每一寸土地,让“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警示牌高高立起,把“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决心化作不可逾越的底线,并以农耕智慧和辛勤汗水激活其无限潜能。
《生万物》之名,颂扬的正是土地无穷的创造力与包容力。土地如母,以仁厚无私的怀抱承载一切耕耘,滋养万物生长。守护好这份土地深情,就是守护这个民族最深沉的力量源泉,就是守护这个民族最蓬勃的未来希望。
万物土中生,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