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肿瘤“盘根”胸壁,16年4次复发 协和多学科团队“连根拔除”巨瘤

术后整形外科查房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刘迅 通讯员陈有为 实习生韦俊锋 朱冠东)女子与巨大胸壁肿瘤苦斗16年,历经4次复发,几近绝望时,她迎来了生命转机。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上演了一场手术,以整形外科为首的多学科专家接力“拆弹”,切除胸壁肿瘤并进行了重建。目前,患者已顺利出院。

武汉市民张女士(化姓)今年58岁,16年前第一次发现左胸壁长了肿物,就诊后被确诊为“隆突性纤维肉瘤”。医生说,这是一种起源于真皮层的恶性软组织肿瘤,虽然局部易复发但极少转移。2009年、2016年、2021年,张女士先后三次手术切除肿瘤,但都出现了复发,胸壁左上方的瘤体变大、长深。

2025年6月,张女士辗转省内多家大医院就诊,但肿瘤不断向胸壁内外“扎根扩张”,瘤体越来越大,手术切除及修复存在极大挑战,张女士一度陷入绝望。

7月7日,在外院专家的推荐下,张女士找到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孙家明教授。在询问病情、查阅检查报告后,孙家明判断:有治疗的可能。

这个盘踞多年的巨大肿瘤血供异常丰富,如何完全切除,又不伤及周围组织?此外,切除后留下的“洞”如何修复,同时又兼顾患者的生活尊严?面对层层棘手问题,孙家明教授团队牵头,邀请胸外科、骨科、ICU、放射科、肿瘤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为患者启动多学科会诊。

经过反复讨论、综合评估,专家团队最后敲定了手术方案、应急预案及术后处理措施,全力保障患者安全。由于肿瘤侵犯的面积大、尺度深,放射科对瘤体进行评估,并标记切除范围为肉眼病灶外扩3厘米,可能累及第二肋骨、胸骨,预计缺损面积达15×8厘米;同时,肿瘤科制定了术后病灶的辅助治疗方案。

7月15日,经过手术室的充分准备,在麻醉科团队的护航下,孙家明教授、钟爱梅教授、王荣荣医生、陈雳风医生根据肿瘤的范围,切除了整块病灶及受累组织,术中冰冻确认切缘阴性,万幸病灶未侵犯肋骨及胸膜。

考虑到肿瘤切除后的软组织缺损面积较大,切口直径长达15厘米,涉及肋软骨及胸骨暴露,需要使用皮瓣技术进行创面覆盖。孙家明采取“移花接木”的方案,用右侧胸三角皮瓣旋转填充缺损,重建胸壁皮肤软组织缺损。因手术可能导致胸腔外露,胸外科全程护航。最终,手术历时5小时完成。

尽管创面大,但团队通过修剪并运用减张美容缝合技术,为患者实现了创口的可靠闭合,也使皮肤组织得以自然衔接。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皮瓣的血运、伤口愈合情况良好。在整形外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张女士的伤口逐渐恢复。出院当天,张女士感激地说:“谢谢你们卸下了压在身上长达16年的大包袱!”

据悉,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纤维肉瘤,年发病率约1-5/百万人。它就像树根,向周围以及向下扎根蔓延并不断扩张,累及皮下深层。虽然会越长越大,但很少“跑”到远处器官。据了解,该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容易在中青年人群的躯干部位出现,皮肤上出现无痛的硬块,可能呈现淡红色或青紫色,表面通常比较光滑,生长速度很慢,有些患者可能带病几十年都没明显不适。

孙家明教授介绍,目前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但必须扩大切除范围,术后复发率约20%~50%,所以定期复查至关重要。既往手术或外伤部位要特别注意异常肿块,虽然预后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早发现早治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肿瘤“盘根”胸壁,16年4次复发 协和多学科团队“连根拔除”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