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东湖评论:在潮汐公厕中感受城市治理温度

长江之畔的武汉,总在不经意处展现出城市的温情。近日,武汉首座“潮汐公厕”在长江大桥汉阳桥头落地,该公厕共设置6个无性别“潮汐厕位”,能够根据人流量与排队情况,通过切换标识牌动态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再也不会出现男厕空着、女厕排长队的情况了”。这座小小的公厕,犹如一枚精巧的温度计,悄然测量着城市治理的温度。

温度,来自于看见需求、重视需求。长久以来,女厕前排队的焦虑、哺乳母亲的窘迫、轮椅人士的为难,都在诉说着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度偏差。潮汐公厕的出现,正是对“被看见”的渴盼作出的回应,缩短了高峰时段女性如厕排队时长的潮汐厕位设置;延长至公厕内部的市政盲道;配备了母婴料理台、无障碍设施、紧急呼救设备的“第三卫生间”;预留了自动售卖机、便民充电区、休憩等待区的“便民驿站”……这些功能在一间小小的公厕里实现了有机集成,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难能可贵的是它看见了特殊人群的需求,看见了市民对更便捷、更人性化配套设施的深层期待。这种“看见”,并非停留在宏大叙事中的空洞口号,而是切实浸润在小事实事中的人文关怀。一枝一叶总关情,让每个人被看见、被尊重,这既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更是城市温度最具象化的注脚。

温度,更来自于务实创新、精准解题。早在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颁布的新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提出“人流集中的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占位)的比例不应小于2∶1”。在人流密集区域,可供建造公厕的位置普遍有限,对现有的公厕进行拆除重建,显然也非最优选择。潮汐公厕的智慧,正在于它跳出了“大拆大建”的路径依赖,选择以创新思维盘活存量资源。面对女厕位不足的结构性难题,它选择运用智能化技术,让厕位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实现动态流动,以潮汐切换之柔,解刚性不足之困。部分地区已引入大数据,不仅提供智能指引公厕位置服务,还能通过传感器监测人流性别比例,自动切换潮汐厕位,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制度的可推广复制性。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就要以最优方案实现治理目标,以最小成本精准解题,以创新思维提高治理精度,让智慧与科技真正成为提升城市温度的有力臂膀。

城市治理的温度,其实就藏在一个个被妥善回应的民生小事里。它不在冰冷的钢筋水泥里,而在老旧小区停车场改造后晚归的人们舒展的眉头里;不在宏大的规划图里,而在家门口“口袋花园”的欢声笑语中。这份温度,是武汉以“绣花功夫”持续编织的民生图景:378个全免费青少年暑期“爱心托管班”,600余场“春风行动”招聘活动,994个户外工作者驿站,1763个社区纳凉点,2000年前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这些看似微小的民生工程,与居民的需求遥相呼应,共同编织成一张有温度的网,托举起千万武汉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是这座城市对每一位建设者最朴素的敬意。武汉,正以一个个带着温度的民生细节,书写着“人民城市”最温暖的注脚。

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要求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了新时代的城市工作更应精准识别人的需求、切实回应人的感受、有力保障人的尊严。潮汐公厕的清水,冲刷的不仅是设施,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它提醒我们,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由地标建筑的海拔所决定,更由它俯身解决民生难题的“地平线”所丈量。当政策的暖流精准滴灌到每个细小的需求洼地,当科技与创新持续转化为提升市民获得感的“微基建”,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温暖容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马越凌(武汉市洪山区)

责编:沈素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东湖评论:在潮汐公厕中感受城市治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