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文化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承载着历史记忆,塑造着城市性格。从古老的街巷到巍峨的建筑,从传统的技艺到独特的风俗,文化元素渗透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在当今时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正是激活文化力量、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文化并非文商旅体融合的“附加项”,而是贯穿各领域的“精神内核”。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种基因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根本所在。自从汉水改道后,汉口开埠,武汉以码头和商贸逐步发展兴盛,演绎出“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的繁华景象,素有“楚中第一繁盛处”“货到汉口活”的美誉,拉开了武汉商业文明的帷幕。武汉的一条条老街、一栋栋老建筑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是时代的见证者。从江汉关的钟声,到武汉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从精武路的传奇故事,到汉口历史风貌区的百年建筑,这些都是江汉区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文商旅体产业融合是基于文化的“精神赋能”,推动商业、旅游、体育从“功能叠加”转向“价值共生”,在“跨界融合”中破除壁垒、实现资源要素重构,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升级,实现“人、城、产”的和谐共兴。以武汉越秀国金天地为例,其创新“商业体+街区”模式,打造12万㎡复合空间,引入近30%华中首店品牌,深度挖掘精武文化基因,通过“城市漫游”主题活动植入音乐、露营、运动等元素,构建室内外场景有机融合的消费生态。这种“文化体验+商业消费”的双向渗透模式,既满足了年轻客群对社交空间的品质需求,又通过场景创新提升消费粘性,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业态融合样本。
文化、商务、旅游、体育深度融合并非一蹴而就,顶层设计是破局关键,需强化政策引导与统筹规划,打破文旅、商务、体育等部门的行政边界,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唯有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资源调配、利益协调的堵点,才能避免“各吹各调”的碎片化发展,为融合提供清晰的路径指引与稳定的政策托底。文化内核是立身之本,应深耕本地文化根脉,从历史遗存、民俗传统中提炼独特符号,再以创新手法融入商业场景、旅游线路、体育赛事。当文化元素从简单植入变为精神共鸣的纽带,才能跳出“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陷阱,塑造不可复制的城市品牌。市场活力是动力源泉,需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通过业态创新打造“文化+消费+体验”的融合场景。从沉浸式商业综合体到体育文旅IP赛事,唯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融合发展既有质感更具温度。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文商旅体融合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要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商旅体从“物理融合”转向“化学融合”,从“产业协同”转向“价值共生”,让城市在文化的滋养下绽放新的活力,最终绘就“经济强、文化兴、民生福”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思利(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新华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