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周洲 胡晓柠)碧水映绿稻,鸭群游弋、虾影潜行。稻为荫蔽、鸭除虫草、虾活水土,循环共生的“双水双绿”稻鸭虾生态图景,正在江汉大地徐徐铺展。
7月7日至11日,在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指导下,经济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聚焦“稻—鸭—虾”绿色种养新模式,实地感受乡村振兴成果,解码水稻种养模式创新的绿色发展密码。
破加工之困,激活稻米产业升级动能
7月7日上午,实践团首站走进汉川市华丰银棉有限责任公司,围绕“双水双绿”模式在稻米加工环节的应用潜力开展调研。
“稻米加工环节的挑战让我们高度关注源头质量。”面对实践团成员的询问,公司负责人黄修平坦言,当地部分稻米因农药残留等问题加工损失率偏高,既影响出品率,也制约了品质与效益的提升。实践团成员介绍,“双水双绿”模式通过生态种养、科学用药,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与质量。黄修平对此兴趣浓厚,认为该模式若在当地推行,将为农业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思考,团队成员走进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寻“双水双绿”产业化路径。该公司推出的“尉迟夫人”系列产品,以白米与黑米科学配比、3.6千克家庭装设计,降低食用门槛,成为黑米主食化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实地调研与专家讲解,团队了解到,企业正构建从育种研发到终端消费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核心是打通“实验室到餐桌”通道,高效转化优质品种市场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兼具健康与生态价值的食品。
通过市场洞察与科技赋能,将生态种植的优质原料高效转化为广受欢迎的健康食品,“双水双绿”模式开辟了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坚实路径。
探稻虾沃田,见证生态种养活力
烈日下,实践团驱车前往沉湖镇现代农业示范田基地。在湖北福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李兆星与农户的带领下,团队深入稻田虾池,一探“双水双绿”的实践密码。
育苗池内,增氧装置、幼蟹附着基等生态设备整齐排列。“这些设备能保障幼蟹存活环境,是生态养殖的基础。”李兆星的讲解让队员们对生态养殖细节有了直观认识。
“以前单种水稻,化肥农药投得多还怕虫灾;现在稻虾共生,水稻没咋用农药反而更壮实,小龙虾先卖了一批,收入就超过去年全年种稻所得!”农户张大爷的朴实话语,道出了新模式带来的变化。队员崔庆阳感慨:“稻虾模式既助农增收,又守护生态,课本里的‘绿色发展’在田间有了生动注脚。”
守粮食安全,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双水双绿”带来哪些新变化?新种养模式行不行?如何为乡村振兴实打实贡献力量?实践团在一次次访谈中寻找答案。
“这田里既能种稻又能养蟹,是‘双水双绿’带来的新变化!”刚到福星村,村民李大叔就拉着队员们参观稻田。技术员张姐补充道:“相比单种水稻,新模式下农药化肥用量大减,稻米品质提升,收购价每斤多卖2元多,亩产值几乎翻倍!”
在湖北双水双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萋萋介绍,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尉迟夫人”华墨香黑米,是全球首个适合蒸煮米饭的“好吃的黑米”,不仅富含营养素,且蒸煮方便、口感软糯,成为“双水双绿”模式的标志性成果。
公司展示区的稻鸭虾共生模型直观呈现了生态智慧:水稻为鸭虾提供栖息环境,鸭虾除虫、粪便肥田,形成微型生态系统,既维系农田平衡,又保障稻米品质。这正是当地绿色发展的核心逻辑。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双水双绿”模式以科技赋能生态循环,既让农民种好粮、多增收,又以绿色理念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实践中,华农学子深刻体会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在田间创新、产业链延伸、产学研融合中推进的生动实践。大家表示,将把调研所得融入学习,未来用知识反哺乡村,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