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压舱石。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节点,一批批年轻干部搭乘时代发展的快车,勇立时代潮头,其中不乏身居要职的“90后”“95后”干部。然而,在这股“年轻”热潮中,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有的年轻干部刚踏上仕途便误入迷途。这种情况不仅令人扼腕叹息,更是当事者辜负了党和国家多年的悉心培养,此类情形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工作中,我们常以“三思而后行”这句成语教育年轻人,提醒他们在做决定前要深思熟虑,避免被冲动冲昏头脑。该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其实,这里的“三思”并非简单指思考再三,更蕴含着“思危、思退、思变”的处事智慧。那么,年轻干部该如何在危机中觉醒,在退却中积蓄力量,在变革中抓住未来?这“三思”启示着年轻干部,要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好底线思维、坚持培养内力、不断稳固革新,方能在“时代大变局”中保持定力、积蓄力量、一往无前。
思危,树牢“底线思维”,做到有备方能无患。《增广贤文》有言:“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此语告诫我们,在行动之前,需先设想最坏的情况,评估可能出现的损失与困难,以便提前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思危就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的成绩和荣誉冲昏心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利益诱惑时,要坚守原则底线,不越红线。比如,在推进重大项目时,要充分考量可能出现的政策变动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舆情发酵风险等,提前制定周全的应对预案,确保工作平稳推进。唯有树立牢固的底线思维,年轻干部才能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真正实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从容境界。
思退,懂得“收拳再打”,方能进退自如。古语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年轻干部在工作中往往干劲十足,渴望快速取得成绩,但有时也会因急于求成而陷入困境。此时,思退就显得尤为重要。思退并非退缩,而是在前进过程中适时调整步伐,积蓄力量,为更好地前行做准备。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时,年轻干部要学会暂时退一步,冷静分析形势,寻找新的突破口。比如,在推进一项改革措施时,若遭遇较大阻力,不妨先暂停推进,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调整改革方案,以退为进,最终实现改革目标。通过思退,年轻干部能够避免盲目冲动,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成功。
思变,保持“曲中求全”,实现趋时无畏。《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会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传统思维和固有模式。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若一味墨守成规,必将举步维艰。只有保持“曲中求全”的智慧,才能在变革中抓住未来。当传统工作方法不再适用时,年轻干部要敢于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当群众需求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满足群众新期待。比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面对传统农业模式效益低下的问题,年轻干部可引入电商、文旅等新业态,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让乡村焕发新活力。通过思变,年轻干部能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只有深刻理解并践行“三思而后行”的处事智慧,树牢底线思维,在危机中保持警觉;懂得进退之道,在困境中积蓄力量;坚持与时俱进,在变革中抓住机遇,方能在时代大潮中破浪前行,书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青春华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肖璐(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