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 林杉 通讯员谢小琴)5月14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举行。作为教育部未来学习中心试点高校之一,武汉理工大学以“场景驱动、虚实共生”为核心,构建“车路云一体化”未来学习中心,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贡献中国高校的创新实践。其探索的智能教育新范式,展现了高校在数智化转型中的创新实力。
虚实共生:让知识在场景中“活”起来
教育数字化浪潮下,如何打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武汉理工大学的答案是:用技术重构学习场景。
在南湖校区教育数字化体验与服务中心,学生戴上VR设备,即可“穿梭”于动力电池产线,完成虚实融合的实训闭环;在虚拟港口操控集装箱装卸,远程体验港口作业全流程;通过多人协同实验,深度参与未来电池智造……以数字化IP形象“智思特”为纽带,学校将“物理+数字”双空间深度融合,让知识从书本走向产业一线。在这里,数字技术不是替代实践,而是让教育从“单向传授”升级为“具身学习”。
产教融合:在数字孪生中“触摸”产业未来
面对智能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武汉理工大学以“车路云一体化”为主线,依托材料、通信、能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打造跨学科育人新生态。
在“车路云”未来学习中心,三大功能区协同发力:理念先导区聚焦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设计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场景式育人体系;场景体验区围绕“材料加工—装备制造—交通运输”产业链,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让学生“在数字孪生中触摸产业未来”;教学示范区则以智能制造为蓝本,首创“人机‘教’互”模式,通过精准数据支撑,实现“学用一体”的闭环。虚拟产线不仅还原真实工序,更让学生提前感知未来工厂的脉搏。
智能驱动:定义教育转型的“中国方案”
从动力电池AI设计到港口装备智能调度,从自动驾驶全息测试到人形机器人协同作业,武汉理工大学正以“硬核科技+教育创新”双轮驱动,破解产教协同难题。材料专业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室参与锂离子电池全流程研发;机械工程学子在1:1还原的新能源汽车产线中完成虚拟装配;交通学院依托自主式交通孪生平台,深度解析自动驾驶技术……学校通过四大核心场景,将教学、科研与产业创新深度绑定,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聚光灯下,武汉理工大学以“敢闯敢试”的姿态,为中国高校的数字教育转型提供了生动样本。当全球教育者追问“未来学习中心何去何从”,这所理工强校用实践回答:答案藏在虚实交融的场景里,写在产教共生的蓝图中。
点击图片查看“数字教育绘荆楚”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