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近日,个别旅行社打着响应“体重管理年”政策的旗号,推出“双人总重300斤以下门票半价”等噱头,看似新奇有趣,实则套路满满。所谓的健康关怀,不过是用政策热词和数字游戏包装出的新式消费陷阱。
“体重管理=旅游省钱”?两个本不相关的概念被强行绑定,制造出一种荒诞的营销逻辑。消费者刚被“300斤半价”吸引,转眼就可能陷入“报名后再沟通→虚假行程→自费项目→强制购物”等连环套路。这种“先甜后苦”的操作,与此前屡遭诟病的“低价游”“免费游”如出一辙,只是老戏换新装而已。
营销噱头可以玩梗,但消费者的权益不容侵犯。随着短视频平台成为流量主战场,部分旅行社利用其传播快、监管难的特点,将“阴阳合同”玩出新花样,既蹭政策热度,又模糊信息边界。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宣传往往披着“亲测无广无坑”的外衣,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友善网友良心推荐,实则在不觉中落入陷阱。
面对不断翻新的套路,消费者必须保持清醒——旅游的最终目标从来不是低价,而是品质与体验。选择正规渠道、查验资质、签订详细合同,是规避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社交平台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保护消费者权益。
旅游不该是算术题,而应是文化与风景的答卷。只有真正以心换心,让消费者游有所得,旅行社才能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被迷惑的消费者总有认清真相的一天,透支信任的旅行社却没有重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