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全国率先!湖北在全域整治中加强荆楚特色风貌管控 避免千镇一面、千村一面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叶峻岭

近日,全国首个全域整治与地方特色风貌管控相结合的系统性文件出台,《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在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中加强荆楚特色风貌管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布。该通知旨在加强荆楚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彰显湖北地域特色,避免“千镇一面,千村一面”,塑造独具荆楚魅力的村庄风貌,为美丽湖北建设注入文化灵魂。

2020年以来,到目前我省累计启动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125个,总规模1290万亩,预算投资698亿元,已完成投资262亿元,随后几年还在保持增加的趋势。“要结合每个地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不同风貌的美丽乡村,不能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省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李光说。例如,鄂西地区鼓励采用坡屋顶、木格窗等土家族吊脚楼元素,江汉平原民居宜以青白灰为主色调,融入水乡特色的镂空砖雕设计。

通知出台后召开的“全域统筹·文脉赓续——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荆楚特色风貌管控协同创新”学术交流研讨会上,专家们给出湖北平原水网地区、丘陵垄岗地区、山地峡林地区的理想人居单元范式、风貌分区管控要点和全域整治重点任务。

平原水网地区风貌管控特色要求。通过“农田整治、水网修复、聚落优化、建筑引导”的综合管控,呈现“村圩共生、河塘映舍”的村庄界面,营造“水田相绕、水景相依”的平原水网特色。

推进耕地集中连片整治,优化沟路林渠

等要素布局,配套农业现代化服务设施,塑造平原大田景观。开展水网联通治理,优化水系连通性,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保护农田水网自然肌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预留生态缓冲空间,减少农林退水直排对水体环境的冲击。河道整治工程应尽量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形态,随湾就湾,保护河道生态功能和历史风貌。推进滨水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打造滨水特色文旅产品。优化村庄布局结构,保护传统聚落空间,传承农耕文明印记,注重传承坡顶马墙、木构院落的传统肌理,营造“屋舍俨然,团簇平川”的平原村落景观。

丘陵垄岗地区风貌管控特色要求。通过“坡田整治、林网建设、蓄排灌调、建筑营造”的协同管控,塑造“冲垅筑堰、依岗垦田”的田园界面,营造“岗田相嵌、林田交织”的丘陵立体农业景观。

推进坡耕地综合整治,优化坡田台

地形态布局,完善坡地耕作设施配套,形成错落有致的坡田肌理。开展林网系统建设,采用生态林与经济林复合种植模式,强化水土保持功能,构筑岗脊防护林带、坡田经果林网、冲垅湿地草沟三级生态屏障。注重对传统农耕智慧的传承,遵循自然水文循环规律,修复传统塘堰、陂塘系统,避免硬化沟渠破坏生态,延续历史农耕智慧。构建丘陵垄岗地区“蓄——排——灌”一体化水系网络,利用坑塘、沟渠等小微水体调蓄雨水资源,增强抗旱防涝功能。优化村庄空间组织,顺应岗冲地形特征,保护“依岗筑村、随形聚落”的传统村庄格局。建筑营造应注重台地错层布局,采用石砌基座、夯土墙体等地域建材,檐部构造可运用挑檐深远的坡屋顶、石材墀头等元素,细部装饰宜融合竹编纹样、陶土花窗等乡土工艺。

山地峡林地区风貌管控特色要求

通过“垂直管控、矿山修复、文化保护、聚落传承”的系统施策,营造“峰林环抱、溪谷隐村”的生态界面,打造“林田共生、峡溪相映”的山地生态格局。严格实施25°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构建山顶生态林、山腰经果林、山脚梯田带的垂直农业系统。严格管控坡地开发,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通过封山育林恢复原生植被群落。强化生态林网保育,重点建设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廊道,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空间保护,修复传统寨门、风雨桥等特色构筑物,延续“依山结寨、临溪建楼”的传统聚落智慧。保护山地少数民族特色建筑,传承民俗文化,开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进文旅产品供给。村庄布局应遵循顺山就势的原则,保持山地聚落特色,展现“寨隐林海,云绕梯田”的景观意境。建筑营造宜采用干阑式建筑和吊脚楼构造,运用穿斗木构、悬山青瓦等传统技艺,细部装饰突出少数民族文化符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全国率先!湖北在全域整治中加强荆楚特色风貌管控 避免千镇一面、千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