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冯袁玥
4月19日傍晚六点半,东湖凌波门站满了等待日落的人群。朦胧水色中,百来米外的湖山咖啡亮起灯光,门口的台阶摆上舞台和音响,湖滨夜间音乐会即将开唱。推开玻璃门,咖啡香气与暖风一同涌入——这家开业刚刚半年的景区咖啡店,用一杯饮品的温度,打开体验东湖的别样视角。
在凌波门前做一家咖啡馆,源于一场关于“城市品质”的讨论。湖山咖啡所处的平湖珞樱观湖平台,前身是东湖渔场的岸边码头,风貌老旧,空间狭窄。2024年,由武汉城发集团所属碧水集团实施建设的东湖绿道三期建成开放,通过整理岸线,打开湖面,利用驳岸高差分隔空间,将东湖绿道三期唯一的驿站嵌入平湖珞樱景点。开阔的空间之下,需要引进新业态服务游客。武汉从不缺烟火气,热干面与烧烤摊构成市井底色,但在文旅升级的浪潮中,湖山咖啡主理人肖佩想寻找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
“咖啡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是优雅的、松弛的,也代表热情、社交、好友,在综合考量下,咖啡与滨湖空间很搭。”肖佩说。300平方米的占地空间,在武汉咖啡店中堪称“巨无霸”,木纹桌椅沿着落地窗蜿蜒排开,抬眼便是东湖的粼粼波光。屋顶的绿色琉璃瓦与武汉大学老建筑一脉相承,飞檐在阳光下流转着墨绿光泽;室内铁艺桌椅、集装箱改造的凳脚却又透着年轻活跃的工业露营风。门店内外,设有公厕、医疗救助、大量座椅,解决了长期以来凌波门无处歇脚的问题。
与传统咖啡店不同,游客在顾客群中占有相当比例,因此湖山咖啡以“经营景点”的思路运作。服务上,既要保证站在顾客身边,又不能过度服务打扰游客观景。“有的顾客点单完就去湖边拍照,取餐时咖啡顶塌了,我们都要重新出品。”肖佩提醒员工注意细节,天气晴好有日出时,要提前开业迎客;既要当好服务员,也要适时扮演导游角色。赏樱季期间,毛绒文创产品“蒜鸟”出圈热卖,一“鸟”难求之时,门店早已与设计师李芒果提前订购一批产品,湖山咖啡推出套餐,消费满额即可赠送,让不少游客如获意外之喜。
产品上,明治牛奶搭配武汉本土烘焙品牌咖啡豆,原料比商业豆高出三成。两款招牌特调融入东湖特色——“湖山二位”用同一款豆子萃出两杯风味:美式清澈如东湖水,拿铁醇厚似珞珈山;另一款“东湖南路”将苦咖啡与甜奶盖分层,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恰如大家眼里“潮湿的、带着绿叶气息的东湖四季”。
运营景区咖啡店如同在潮汐中行船,樱花季单日涌入近千名顾客,店员得小跑着送餐,工作日和雨天人流急剧下滑。但湖山咖啡选择灵活应对:淡季调整班次,旺季增加人手;产品坚持“员工先试吃”,确保品质稳定。夜间音乐会进一步拓展场景可能性,武大学生、本土歌手在此驻唱,民谣与英文歌交替响起,晚风中的咖啡店化身露天剧场,鸡尾酒与精酿同时在桌间传递。肖佩坦言:“享有东湖优质的自然禀赋,我们不想只卖咖啡,而是打造一个能承载多元体验的小景点。”
留言册是店里最特殊的“产品”,短短半年,内页已被不同笔迹填满:考学失利的少年画下武大校徽,笔触稚嫩却郑重;一位每日清晨来东湖直播的博主,记录下父亲去世后在这里获得治愈的往事;外地游客用繁体字写下“在武汉的日出里,许愿事事顺意”。店员从不要求顾客留言,但每一位来此的游客都共同书写了东湖故事。
晚上九点半,最后一拨顾客捧着饮品在湖边歌唱畅聊,咖啡店玻璃窗映出暖光,像一粒被轻轻放进东湖掌心的琥珀。在与顾客打交道的过程中,肖佩发现许多游客误将凌波门当作东湖的全部,她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希望这里成为大家游览东湖的起点,喝完这杯咖啡,该去发现更广阔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