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雪正在为逝者进行仪容整理 受访者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杨怡琴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只有殡仪馆的一盏灯还亮着。90后女生田瑞雪的手指,正小心翼翼地在遗体创口处移动,进行着仪容整理。这位31岁的土家族姑娘,已经为超过1万名逝者送上了他们人生最后一程的尊严与安宁。从对殡葬一无所知的“小白”,到如今成为全国殡葬行业的标杆,田瑞雪用十年的青春,揭开了这个行业的神秘面纱。
练缝合指尖磨出厚茧
“2013年报考时,全国只有4所学校开设殡葬专业,我就冲着它冷门、好就业,选择了这个专业。”田瑞雪坦言道。
那年,她踏入了武汉民政职业学院,成为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32名学生中的一员。由于学习条件有限,没有足够的仿真模型供她练习遗体缝合技术,这个倔强的姑娘跑到了菜场,买来了猪肉练手。从最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她的指尖结出了铜钱厚的茧子,也练就了一双能够精准处理各种遗体创口的巧手。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被视为“晦气”的专业,如今在武汉民政职业学院已经扩展到了3个班,约150名学生。该专业的录取线已经接近本科线,成为了该专科院校中的“热门”专业。负责招生工作的张老师既感到欣慰,又略显无奈:“报考人数逐年上涨,但考虑到学校的教学场地和就业保障等因素,招生计划人数只能远低于报考人数。 ”
12小时的遗体修复战
2016年毕业后,田瑞雪毅然选择了遗体收殓的工作。给逝者更衣、化妆、整理仪容,这些在普通人听来都感到发怵的活儿,却成了她的工作日常。2017年,宜昌某地发生了一场山体滑坡事故,三具遗体严重受损。当时才工作一年的田瑞雪,硬是咬着牙,连续作业了12小时,让逝者体面地走完了最后一程。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选择的职业道路,也让她成为了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并担任了遗体收殓班的班长。
田瑞雪的成功,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她感慨地说:“我的母校十分重视我们的实操能力训练。现在学校已经建成了全国首家国家级生命关怀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弟学妹们可以通过VR模拟遗体接运、观察火化机的内部结构,甚至用3D打印技术来修复遗骨,真的太厉害了!”
让逝者如睡着般安详
在田瑞雪看来,殡葬工作虽然特殊,但却充满了意义。她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因病去世,家属们悲痛欲绝。她和同事们小心翼翼地为老人整理仪容,让老人看起来就像睡着了一样安详。当家属们看到老人的遗容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同时也对田瑞雪及她的同事们表达了深深的感激。这种来自家属的认可,让她更加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
然而,工作中田瑞雪也偶尔会遇到一些对他们这个职业有误解和偏见的人。但她总是以一颗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她说:“我感觉自己很幸运,我的朋友们都很尊重我的职业,我的丈夫也是我的同行。从事这个职业后,我们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以及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开放,大家对殡葬行业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报考殡葬专业的学生基本都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和理解。张老师表示:“因为殡葬工作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项需要温度和情感的工作。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精神。”
田瑞雪和她的同行们,正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为每一位逝者提供最体面的告别。他们是这个行业的破冰者,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让更多的人开始理解和尊重这个职业。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并投身于这个充满温度和有意义的行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