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河南新县方湾村: 一面土地法令墙见证百年鱼水情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的雕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书写有土地法令的青砖墙壁(局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河南日报记者 石可欣

战乱年代,一位普通农民为何甘冒杀身之祸,用泥巴和茅草护住一面青砖墙?又是什么原因,让全村人面对屠刀,仍对这面墙守口如瓶?

10月中旬,走进位于河南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这面书写有土地法令的青砖墙壁给出了答案。

一面青砖墙,见证舍生忘死的守护

这面青砖墙高1.42米宽2.86米,壁面以石灰泥抹平,洁白光滑,从右至左用毛笔楷书竖排书写《中国(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字体规范清晰,四周绘有花边图案。

“这是从一户农家整体切割下来的墙面,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全国唯一一件在土地革命时期书写有土地法令的青砖墙壁。”讲解员刘玲玲的话语,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9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法令。1932年初,土地法令传到鄂豫皖根据地,当地苏维埃主席请瓦匠在如今的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的一面青砖墙上,用石灰抹出一块长方形平面,让秘书用毛笔全文誊抄,进行广泛宣传。

“这面墙一出现,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识字的人站在墙前大声诵读,不识字的人围在旁边仔细聆听。大伙相互传诵,喜上眉梢,看到这面墙就好像看到了希望。更让人欣喜的是,接下来的土地改革,让群众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刘玲玲说。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不平坦。1932年秋,红军主力转移,国民党部队反扑,根据地陷入血雨腥风之中。为保护这面墙,房主方明周在墙的一侧围起猪圈,堆满柴草,把整面墙壁遮了个严严实实。谁料,民团纵火烧房,把柴草点着了。所幸,草灰敷住了字迹,敌人并未发现墙上的“秘密”。

“有了这次教训,方明周想出一个更为稳妥长久的办法:用泥巴将剪齐的茅草一层层糊上墙面,远看就像村里常见的土筑墙,风干之后形成了一个密密实实的保护层。”刘玲玲说。

“土地法令墙”被巧妙地保存下来。随后十多年里,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反复“清剿”,但方湾村始终没有一个人说出这面墙的秘密。

20世纪60年代,被誓死守护的“土地法令墙”重见天日。1991年,这面墙壁被整体切割并搬迁至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一部土地法,点燃革命的燎原之火

“这面墙不只是国家一级文物。”中共新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李正学动情地说,它是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见证,更是“紧跟党走、团结奋斗”的大别山精神的生动写照。

走进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青砖墙上复原的《中国(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风貌如昔的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仿佛在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

“麦黄望接谷,谷黄望插秧。一年忙四季,都为地主忙。”“十粒粮食九粒租,糠菜野草度饥荒。”李正学说,大革命时期的箭厂河地区,占总户数1%的地主,拥有耕地总数的82%;而占总户数60%的贫农,却只有耕地总数的1%。“这些民谣,是旧社会当地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改变发生在中共鄂豫边特委成立之后,在箭厂河地区试点土地革命。李正学说,当时,分配土地的步骤,是根据各村土地总数,按人口平均,划出成分,再分土地,具体的分配方法是“中间不动,两头分平”,分田标准是每人平均三斗。

农民获得了土地,免除了债务,革命热情空前高涨,青壮农民几乎人人参加赤卫队等地方武装,“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面随处可见。据统计,到1930年底,全边区就有7000余人参加红军,鄂豫皖苏区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部队。

正是这种紧跟党走、团结奋斗的坚定信念,支撑着鄂豫皖苏区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正是这种党群一致、军民一心的鱼水情深,让不足10万人的新县,为革命献出5.5万英雄儿女。

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新县儿女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壮歌,至今仍在大别山间回响。

昔日烽火地,党群一心蹚出致富路

秋日暖阳下,方湾村的坡地泛起金光。61岁的村民蔡先忠,正在珍珠花菜地里俯身劳作。“秋管好,春芽旺。”他抹了抹额角的细汗,笑容里满是期盼,“红军当年打游击没有吃的,就吃这个山野菜,现在成了我们的‘致富菜’,也叫将军菜。”

作为箭厂河乡两个深山区贫困村之一,方湾村于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脱贫的背后,是大别山精神的当代传承。

“珍珠花菜原本是野生山菜,过去村民都是零星采摘自家食用,真要规模化种植,大家心里都没底。”刚退下来的老支书方应书回忆说,面对群众的顾虑,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带头试种,平均每亩收入比种稻翻了两番。

看到实效,村民纷纷加入。2018年,村里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如今,方湾村珍珠花菜种植面积达200多亩,开春采摘的嫩芽每斤能卖到12元,上市即供不应求,先后带动50多户脱贫户稳定增收。

“我们不仅要吃‘绿色产业饭’,还要吃‘红色旅游饭’。”方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创领着记者边走边说。作为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所在地和《中国(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壁书原址所在地,方湾村在2020年被列为河南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村里建起游客接待中心,发展特色民宿,引入经营主体结合研学旅行开发生态旅游。

“战争年代,党群一心让革命红旗屹立不倒;新时代,党群一心让致富道路越走越宽。”刘创说,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未来计划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让群众过上更富裕的日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河南新县方湾村: 一面土地法令墙见证百年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