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中国载人航天完成首次应急发射

本报记者 樊 巍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5年11月25日12时11分,搭载神舟二十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飞船入轨后,于11月25日15时50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交会对接完成后,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将转入组合体停靠段,后续将作为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的返回飞船。

此次发射任务引发全球媒体广泛关注,路透社、CNN的报道都强调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首次应急发射任务。路透社称,中国首次紧急太空发射顺利完成,未出现任何意外情况,“中国航天部门仅用不到20天的时间就执行了紧急发射程序,而神舟任务的通常发射准备时间约为一个多月”。新加坡《联合早报》提到,从神舟十二号任务开始,中国载人飞船发射均采用“发一备一”的滚动备份机制。

路透社还列举了两名美国宇航员滞留国际空间站的事件,称去年原计划在国际空间站停留一周的美国宇航员因他们所测试的波音“星际客机”飞船出现故障被困在空间站上长达9个月。在一系列延误后,他们最终于今年3月乘坐 SpaceX 的太空舱返回地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5日称,11月5日神舟二十号飞船因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推迟返回后,任务总指挥部迅速启动预案,在20天时间里,稳步高效完成风险分析评估、方案论证决策、人员物资调动、乘组换船返回、飞船应急发射等工作,为国际航天领域高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成功范例。

正常情况下,发射一发长征二号F火箭需要30多天的准备时间,而本次神舟二十二号任务,启用了16天应急发射方案。速度的提升,并非简单地“赶工期”,而是基于科学的分析和大量的前期准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曾耀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项目团队把能做的工作、不重复性的工作合理分配。比如操作类、安装类的工作全部提前做完;测试类的工作,接到任务后再紧急开展。通过这种模式,团队最大限度地压缩了核心流程时间,同时,还对测试项目进行了优化,并对无人发射状态下的流程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

曾耀祥还介绍,前后方的高效联动也是关键。前方测试的数据可以实时传回北京,后方的专家团队同步进行判读和分析,如同为前方的每一步操作都加上了一道“双保险”。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为无人状态,装载了航天食品、航天药品、新鲜果蔬、针对神舟二十号飞船舷窗裂纹的处置装置,以及空间站所需的备品备件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郑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实际上是一个有人飞船无人状态的发射,它最终还要带回3名航天员。神舟二十二号飞船上行的物资和载荷比以往都要多,因为载荷量大,要把这些载荷合理分配在飞船的各个位置。因为载荷有的轻有的重,要保证飞船的质量特性仍然能够满足发射、逃逸、交会对接的要求,保证上天之后,控制系统的参数不用调,可以按原计划去飞,这个是需要下功夫的。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张建丽则介绍称,神舟二十号和二十一号乘组轮换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也会消耗一些原本给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带上去的新鲜的东西,因此利用这次机会进行补给。

11月14日,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乘坐神舟二十一号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状态良好,正在按计划完成各项既定工作。神舟二十号飞船将继续留轨开展相关试验。

作为新批次首艘飞船,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开展了多项技术改进,实现了功能、性能全面提升。其中,通过仪表系统升级更改,提升了人机交互工业设计水平,提高了航天员乘坐舒适度和操控的便捷性;通过仪表板小型化和返回舱布局优化,大幅提升了载荷下行运输能力,能够更好地支撑空间站运营;通过元器件的更改,提升了飞船研制自主可控能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的成功,充分彰显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刻诠释了中国载人航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面验证了中国空间站任务“打一备一、滚动备份”策略的科学性可靠性,实战考核了工程全线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能力,生动践行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中国载人航天完成首次应急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