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留之际,董宏量让家人在自己的朋友圈留言,潇洒地作别这个世界。 (董宏量朋友圈截图)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唐雪舟 记者 农新瑜
11月22日,小雪节气。著名作家、“钢铁诗人”董宏量因病在武汉去世,享年72岁。他的一生,与钢铁交织,与文学相守。
董宏量一生对湖北、对中国冶金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生前创作了大量关于湖北、关于冶金工人的作品,有《首义之城》《汉正街的故事》《黄鹤楼的故事》《钢城黎明》《武钢文学史》等。
他逝世后,文学圈的朋友纷纷表达沉痛的哀悼。许多武钢人与文学青年纷纷自发悼念追思,大家称,一部冶金文学活历史走了。
身患绝症仍豁达乐观
董宏量是一名从生产一线走出的诗人。让朋友们都敬佩的是,他优雅地用诗歌,与家人、朋友,与这个他深爱的世界告别。
在董宏量先生弥留之际,家人按照他的遗愿,在朋友圈潇洒地作别这个世界:
“活过,爱过,写过。未求闻达,但求心净如荷。我如雁字归去,思念是那长河。我如清风,亦如远方的灯火。别了,所有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
“董老对生活很乐观,对疾病很豁达。”董老的学生,中国宝武武汉总部职工文学协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常务理事程琳在电话中深情地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2022年元月,董老就检查出癌症晚期,已经转移到了脑部,当时医生说可能活不过几个月,但是,在他的坚强意志与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他坚持到现在。
尽管得了重症,董老仍然没有停止创作。2023年,他为哥哥董宏猷赋诗“没有歌声,没有喧闹,哥哥静静地微笑,守护在母亲的墓旁,像一片落叶回到了大地的怀抱”。2024年,董宏量深情地创作了散文《师父李建纲》。在利川苏马荡避暑时,创作几首打油诗:老夫拄杖山中行,遥望青峰揽白云。忽闻罗刹海市曲,越听越感路不平。选拐山民背篓中,不是桃李便是松。笑言自家百年树,还能助您干里风。文友无不为他的乐观打动。
董老过世后,友人也用诗歌送别,中国冶金作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郑洁作挽诗:世界兀地静默,视线骤然模糊,那一刻,眼泪毫无征兆地掉了下来。另一位朋友说:我深知,他只是如他诗中的意象一般,完成了一次最后的淬火——那朵沉静一生的睡莲,终于缓缓沉入了属于他的、那片广阔而温热的钢水之中。
从一线工人到“钢铁诗人”
董宏量先生1953年生于武汉。1970年,他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随后,他进入武钢冶金炉厂,成为一名修炉工。那是钢铁最炽热也最艰苦的一线——“炉内一片通红,我们就得抱着耐火砖冲进去”,他曾这样回忆。老工人有防热服,新工人只能“披着湿草袋往里冲”,他们戏称那是“金色的战袍”。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诗心被淬炼得愈发坚韧。
据他的好友、作家王继回忆,那时他们都住在武钢工人村,“但凡有空,我们就在一起谈文学和读书心得、交换淘来的各种书籍”。那是理想燃烧的岁月,两个青年在红钢城的灯光下,编织着共同的文学梦。
1980年,他出版首部诗集《钢城黎明》,从此,“钢铁诗人”成为他一生最鲜明的标签。他不仅是武钢的工人,更是武钢的歌颂者。由他作词的厂歌《武钢人》《钢铁颂》,至今仍在许多老武钢人中传唱。1983年,他担任《武钢文艺》主编,并兼任武钢文联副主席。此后三十年,他如一名忠诚的守夜人,守护着这片文学的园地。
程琳回忆,董老一直坚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职工”的办刊追求。在他的培育下,一批又一批中青年作者从武钢走向全国。
像炉火一样,永远把光留下
董宏量的视野并未局限于武钢。早在1985年,他依托《中国冶金报》支持,作为骨干牵头成立全国冶金系统文学编辑协会,创办《铁流》杂志,组织开展笔会、采风、作品擂台赛及评奖等文学活动,增进了钢铁企业间的交流,有力推动了新时期全国冶金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2010年,董宏量担任中国冶金作协常务副主席,并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委会委员。他在创办《中国冶金文学》杂志、组织创作活动、培养优秀作者以及设立冶金文学奖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退休后,董宏量依然心系钢铁。2021年底,武汉地铁通到武钢,他和夫人专程乘地铁到武钢站,步行至一号高炉旧址,来看看这个曾经的“钢铁摇篮”、如今的网红打卡点。看到“国家工业遗址公园”几个字时,他即兴吟诵:“我也是一个工业遗址啊/虽然白发苍苍/但对钢铁的爱一点也没有减少!”
以董宏量的才华,离开武钢会有更大的前途,友人曾劝他但被他婉拒了。他曾对程琳说:“钢铁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钢铁人要坚守写好钢铁的使命。”
钢厂的炉火或许会熄灭,但炽热的光,已留在无数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