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库资讯网 意库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动态 »

设10亿应急救助基金 建千余心理咨询室

广州市海珠区素社街退役军人服务站,“红棉老兵”吴总记(右一)参与来访接待、矛盾调解工作。 通讯员供图

南方都市报联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推出“戎耀南粤 走在前列——广东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纪实”系列报道,第七期聚焦“努力在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上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

近年来,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通过深化矛盾问题排查化解、推进社会治理工作联动、加强应急救助和法律心理服务等举措,着力构建“事心双解”的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体系,实现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能力和韧性显著增强的发展。全省设立10亿元退役军人应急救助基金、3549个“老班长工作室”、293个法律服务联络点和1159个心理服务咨询室。

依托五级服务体系

筑牢权益保障主阵地

“服务站不仅帮我们追回了首期30万元,更让我们感受到‘组织永远在身后’的底气!”2025年3月19日下午,两名退役军人邓伟民、林楚清为表感激向深圳市龙华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送来一面锦旗。

原来,他们将物业出租给某酒店经营者,因经营问题被拖欠租金累计140余万元,历时三年未解决。收到求助申请后,龙华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联动精准发力,联合司法所、律师团队等组建专项组,创新运用“思政引领+精准服务”模式,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宗三年之久的租金纠纷。

事件的成功化解,正是广东筑牢退役军人权益保障“主阵地”的生动体现。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已建成从省到村的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7977个,配备专兼职服务队伍超5万人。这张密集的服务网确保退役军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反映诉求、获得帮助。

近年来,广东依托各级退役军人服务站点持续开展“大走访”活动,宣传优抚政策,深入了解退役军人生活、思想、就业、医疗等实际困难,精准对接帮扶资源。着力构建退役军人关爱帮扶长效机制,完善“走访-建档-解决-回访”的闭环服务流程,推动问题需求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变,不断提升退役军人获得感、幸福感和荣誉感。

全国首创退役军人应急救助基金

精准送达“救命钱”

“我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了下来。”回想起2023年的那场大病,江门开平市的退役军人何叔仍心有余悸。他突发脑中风,医疗花费逾20万元,家庭瞬间陷入困境。

江门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在三天内完成所有申请资料,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仅用半个月时间,10万元的应急救助资金就送到了何叔手上。

与何叔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揭阳市的退役军人吴先生。2024年底,吴先生确诊“主动脉夹层A型”疾病,高昂的手术费让家庭不堪重负。当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走访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启动帮扶机制,8.41万元救助金快速获批,有效缓解了他的经济压力。

记者了解到,为破解退役军人应急救助与精准救助难题,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于2019年设立了规模10亿元的退役军人应急救助基金,这一全国首创举措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坚实的“避风港”。

据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思想政治与权益维护处负责人介绍,截至2025年7月31日,全省累计发放退役军人应急救助金超2.55亿元,惠及10491人,为一批陷入困境的老兵送去关怀与帮助。

广东还开发上线应急救助申请系统,实现全流程线上闭环运行,资金直接拨付到申请人账户,确保公开透明。系统通过大数据筛选,能主动发现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退役军人,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设3549个“老班长工作室”

打通退役军人维权“最后一公里”

“倾听每一声诉求,像当年站岗放哨一样,为战友们守护法律防线,维护合法权益。”李泉龙说。

2025年4月,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挂牌成立全市首家“律师老班长工作室”——“李泉龙律师老班长工作室”,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零距离、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切实打通退役军人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中山市三角镇成立了“老兵调解室”,梁添福、梁叶棠、黄桂祥等人变身调解能手,积极当好沟通的桥梁,为老兵们的权益奔走在一线,被誉为“老兵知心人”。

在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立新社区,“老班长工作室”成员化身“政策宣讲员”,向辖区老兵细致解读退役军人应急救助金政策,并承诺“有需必应、全力帮扶”。

在广东,“老班长”成为退役军人权益维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坚实力量。他们用战友的情感共鸣和信任关系,为基层善治注入正能量。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设立“老班长工作室”3549个,7200余名“老班长”进驻工作室,倾听退役军人的诉求,发挥“来访接待员、矛盾调解员、法律宣传员、政策引导员”的“四员”作用,老班长们奋战在基层治理的“新战场”。

设法律服务联络点293个

致力实现“事心双解”

“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工作不仅要注重解决实际困难,更要关注心理健康,真正实现‘事心双解’。”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思想政治与权益维护处负责人说。

近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持续深化司法援助工作,会同法院、司法局等机关用“法”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广州市司法局与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建法律援助合作机制,在市退役军人来访接待大厅设立法律援助工作室,每周定期为有需求的军人军属提供无偿的现场法律咨询服务。

汕头市成立“司法拥军工作室”,开通诉讼绿色通道,对涉军案件实行优先处理,保障军人军属及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公正高效实现。对符合条件且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退役军人,协同落实司法救助。

佛山市南海区建立了区、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法律服务体系,为退役军人提供涵盖法律咨询、援助、调解等方面的服务。东莞、揭阳、珠海、韶关等市法律援助机构设立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室),提供电话预约、上门受理法律援助申请服务。

目前,全省各级设立法律服务联络点293个,倾力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实体服务平台,切实织牢退役军人权益维护网。

在心理服务方面,佛山市打造的“南海老班长‘心灵家园’”服务项目,成立至今共开展心理相关志愿服务活动约80次,为90余名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提供了心理咨询。

广州市天河区退役军人心理服务工作站致力于从心态调整、社会适应、健康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为辖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服务。

“团队80%的心理工作者都有着军队相关经历,我们深知退役老兵、军属们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平台负责人王允个也是一名退役女兵。

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造的“惠心驿站”项目,构建起市、县(区)、乡镇(街道)全覆盖的三级心理服务网络,在征兵时、退役前、退役后等关键节点提供全过程的知识宣传、适应性培训、情绪疏导等心理服务。

据统计,目前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共建立心理服务咨询室1159个,开展心理健康活动5727场次,提供心理服务3.5万人次。

广东,用系统化思维和有温度的政策,为退役军人打造了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权益保障体系,致力实现“事心双解”效果,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全社会的尊崇和温暖,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迸发出更大的退役军人正能量。  

统筹:李陵玻 邹琳

执行统筹:吴笋林

采写:南都记者 赵青 杨伽 吴笋林 叶孜文 卢婉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意库资讯网 » 设10亿应急救助基金 建千余心理咨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