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压担式培养”是锻炼塑造人才的内在要求,旨在通过实践磨砺,促使干部快速成长。然而,实践中若理解偏差、方法失当,“压担子”可能便会偏离培养的初衷。要让“压担子”真正成为干部成长的“磨刀石”和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就必须讲求科学方法,精准施策,系统推进。
精准“压担”,确保“正位”与“增效”。“压担子”绝非简单的任务摊派、工作量的叠加,更不是简单粗暴的“甩包袱”。它如同良医用药,贵在精准。组织部门要化身“高明医师”,对干部进行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精准“诊断”,全面把握青年干部的能力特长、性格禀赋和发展潜质。要对年轻干部进行“全链条”管理,通过建立“干部成长清单”动态跟踪实绩与能力,并实施“一人一策”的培养方案,精准规划其成长路径,匹配关键岗位和重大任务。“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各有所长,贵在用其长。把善协调的干部放到改革领域,把有闯劲的干部放到开拓前沿,把韧劲足的干部放到维稳一线,实现了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确保担子压得准、压得实,从而压出动力、压出潜力、压出成效。
动态“护苗”,平衡“压力”与“支持”。“压担子”不是一压了之,将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往基层或一线岗位一“放”了之,缺乏必要的引导、支持和关怀,会使宝贵的“墩苗”期流于形式,从而挫伤干部积极性。科学的培养之道,必须平衡“任务交付”的压力与“成长陪伴”的支持。组织上既要敢于放手,给予充分信任和空间,也要注重全程跟踪,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与实践困境,主动排忧解难。武汉市认真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等“六个一线”岗位历练,系统推进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市发改、经信、科创等8个重要经济部门,围绕49个专业方向,通过“导师带徒”、专题培训、跨部门跟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干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全面实施“沐风成长·暖心护苗”行动,通过全覆盖谈心谈话、联合走访调研、常态化工作提示和典型案例剖析等方式,强化对年轻干部的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构建起覆盖成长全周期的严管厚爱体系。确保既“压好担子”又“铺好路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的人才动力。
系统“育苗”,实现“墩苗”与“成林”的衔接。“压担式培养”不能是干部成长链条中的孤立一环,而应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步骤,必须与干部“选育管用”的全流程相结合。强化“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的鲜明导向。为形成正向激励,武汉市坚持将奖励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等机制紧密衔接。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及时奖励项目22项,表彰先进个人118名、先进集体22个。一批表现突出的受奖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有力树立了“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有效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让“压担子”的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能,实现从精心培育“一棵苗”到最终成就“一片林”的跨越。
科学“压担子”是一门艺术,需要精准施策、系统谋划。要立足事业发展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把合适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锻炼,在实践实干中提升专业素养和履职能力。要持续完善选育管用机制,推动更多优秀干部在关键岗位上担重任、强本领,为武汉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坚实干部支撑和人才保障。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安逸(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