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十届中国-新加坡领导力论坛在新加坡成功举办。会议强调,要善于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更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需要践行的生存与发展智慧。时代的宏大叙事,终究由无数普通人的选择与行动共同书写。
识变并非简单地看到表象变化,而是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于国家而言,需要科学判断世界大势和自身方位;于个体而言,则意味着要看清发展的“风向标”,找准自身的“坐标轴”。方位既明,行动便有方向。当前,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绿色产业方兴未艾,传统业态不断重塑,新兴职业层出不穷。身处其中,我们更需保持学习的敏锐度,像海绵一样持续吸收新知识,像雷达一样扫描环境变化,方能清醒辨识哪些技能在增值、哪些知识待更新、哪些领域蕴藏机遇。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行稳致远,避免在时代转折点上陷入“本领恐慌”的困境。
识变之后,关键在于如何应变。科学的应变,不是盲目跟风的投机,也不是墨守成规的保守,而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准备。“技改专家”罗善善面对垃圾车“跑冒滴漏”的顽疾,通过数百次观察试验提出系统性改造方案,真正实现“小改造解决大问题”。这种于细微处深挖,在关键处发力的应变,正是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变革”的转变。这种转变,往往需要克服转型阵痛的勇气,以及“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耐心,通过持续而有效的投入,将外部挑战淬炼为内在提升的契机,从而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相比回应变化,求变则是更具前瞻性的创造,彰显着勇立潮头的担当。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需要敢于跳出舒适区的胆识,和拥抱可能性的开放心态。近年来,无数“新农人”利用电商直播重塑农产品流通模式,让田间劳作有所得;科技工作者在基础研究领域默默耕耘追求“从0到1”的突破,让科技成果普惠于民;基层干部用“绣花功夫”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治理温度直达民心,都是“主动求变”的生动实践。求变的根本动力,正源于人民让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更进步的朴素愿望。于个体而言,承接挑战性项目、尝试跨界探索或将灵感转化为创业种子,都是将个人创造力融入时代洪流的具体行动。当无数个体勇于播撒创造的火种,便能催生新业态的萌发与新领域的开辟,终将涓滴细流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浩荡江河。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每一次主动求变,看似微光,汇聚起来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星火。识变、应变、求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方法论,更是一种深刻的时代责任。变革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就于每个人的奋斗实践。当亿万人以清醒的“识变”、智慧的“应变”与勇毅的“求变”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无数个体的奋斗终将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最磅礴力量。
时代大潮,奔涌不息。我们不应做时代的旁观者、感慨者,而应做积极的参与者、创造者。以“变”应万变,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精彩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林秋晓(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