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王平 罗丹)11月18日,笔者从襄阳市高新区获悉,近年来,襄阳高新区七里河街道新华社区德启一区积极响应“党建引领+网格赋能”号召,以“制度保障、居民主导、多方协同”为治理核心,通过业委会自筹资金修复公共设施、引导居民参与自治,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良性循环,在网格员“三员”角色支撑下,依托“制度+透明+周期”三重保障机制,成功走出公共事务响应提速70%、基层行政负担减轻80%、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特色自治之路。
创新之举:网格员“三员”角色赋能社区自治
襄阳高新区七里河街道新华社区以“党建引领+网格赋能”为总抓手,构建“党工委统筹——社区党委落实——网格员执行”三级联动治理体系,通过网格员的“三员”角色转化工程激活社区自治动能。
“三员”即“信息员、组织员、协调员”。其中,“信息员”以“大数据+网格化”为指引,5天完成79户精准摸排,建立8类15项问题动态台账,创新“问题清单+24小时反馈+每周公示”闭环机制,实现98%办结率,筑牢治理信任根基。
“组织员”依托“头雁工程”培育9名骨干,组建80%专业人才的业委会团队,开展6场覆盖90%居民的民主议事会,建立3项核心制度并实施2期90人次培训,有效化解20余件质疑,显著提升自治团队公信力。
“协调员”搭建“部门联动+专业支撑”平台,通过责任界定与“一揽子”方案解决3万元财物纠纷,同步处理4项关联问题,链接8家专业资源处理4件合同产权难题,推动缴费率提升至100%,形成“党建引领聚合力,网格治理见实效”的自治新格局。
特色之亮:“三重保障”构建社区自治体系
襄阳高新区七里河街道新华社区德启一区以“制度固本、透明聚心、周期强能”为主线,构建起“制度筑基、透明赋能、周期护航”三位一体的社区自治坚实保障体系。
系统制定4项核心制度、细化6条职责清单和4项流程规范,明确决策、执行、监督全环节运作标准,仅用15个工作日完成98%支持率的业委会补选程序,以“合法流程+规则执行”保障公共维修、环境整治等5项重点工作零延误。
此外,通过全流程闭环留痕管理累计形成8份会议纪要、5版文件草案、8套收费支出明细,在小区公示栏和业主微信群双渠道公示;业委会成员佩戴统一红袖章开展工作,每周上传20余张现场工作照至业主群,全年公开工作动态100余条,实现85%群内互动反馈率,以“看得见”的透明化操作彻底化解居民猜疑,除10户空户外实际住户收费率达100%,连续6个季度实现费用收缴“零拖欠”。
网格员团队以“初期引导、中期支持、后期退出”为原则,通过前期手把手教政策、中期帮着协调资源、后期慢慢放手的渐进式赋能体系,构建“扶上马送一程”的12个月全周期陪伴机制,推动业委会自主决策落地率从30%跃升至90%,形成可持续自治能力。
治理之效:居民从“旁观者”到“主人翁”的蜕变
襄阳高新区七里河街道新华社区以“制度保障、居民主导、多方协同”为治理核心,通过业委会自筹资金修复消防栓、清掏下水道、争取公共收益等创新举措,形成“公共事务高效化、居民参与主体化、治理成本集约化”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公共事务高效化。业委会自筹资金完成3处消防系统修复、2次下水道清掏、48处楼道灯维修,争取到小区公共收益4000元和门卫用房,协助新增电梯一部。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响应效率提升70%,小区环境实现从“脏乱差”到“焕然一新”的转变。
居民参与主体化。引导居民主动参与产权查询、卫生打扫等自治事务,居民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良性循环,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
治理成本集约化。通过基层矛盾化解机制,使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行政负担减轻8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目标,基层治理更加高效有序。
如今走进德启一区,新加装的电梯在阳光下熠熠生辉,5处修复的消防栓旁贴着居民自制的警示标语,48处楼道灯全被认领维护。就在上个月,业委会主任带领居民们齐心协力挪车辆、清掏下水道、打扫公共卫生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至今仍温暖着每个人的心。